核心提示
提起许昌的大钟街,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里。不过,从街名来看,这条老街应该和大钟有关系。
12月9日,阳光明媚,记者一路询问,终于找到了这条“藏”在闹市里的小街。它就在市古槐街小学和市二中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旁边,街边文化墙上的尊师重教主题宣传画给这条小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那么,这条小街有着怎样的历史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 张铮
■ 大钟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
1990年出版的《许昌地名志》记载,大钟街原名大王庙街。清中期,该街因紧邻大王庙而得名;清末,因街上有报时的大钟而改名大钟街。
那么,大王庙在哪里?根据市二中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教学楼前花坛西边一通高约3米的石碑记载,大王庙就是金龙四大王庙。
“这通石碑以前被埋在地下,是学校建花坛时挖出来的。为了保护好这通石碑,学校不但用栏杆把它围了起来,而且用铁支架将它固定好。”许昌高中历史老师白崇弼说,这通石碑于1994年出土,刻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据《金龙四大王庙创建钟鼓楼碑记》记载:“原始于山右(源于山西),晋商刘汉英、王辅佑、曹国封、苏超远等贸迁于许者有年,以往来道经南北、涉江渡河,仰荷神庥,思欲答报而无地,爰联社捐金。卜基,兴国寺西创建神宇。”这些晋商在许州城西南隅的兴国寺西侧兴建金龙四大王庙,到清雍正八年兴建了钟楼、鼓楼。
这通石碑上刻的是劝人向善的内容。碑文中的“暮鼓晨钟、入庙而肃然、知声已劝善之意”等字,足以说明碑文乃劝人向善之意。
石碑的背面则篆刻着“和兴号”“在天号”“开源号”“成义号”“信兴号”等20多个为修建钟鼓楼捐款的商号名,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清康熙、雍正年间许州境内漕运发达、商业繁荣,尤其是晋商在当地的经营活动。
■ 大钟街的来历与大钟有关
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吕氏春秋》《山海经》《世本》等记载,钟为尧舜时一个名叫垂的人创制。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讲到:“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余音短),声长则曲(余音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钟分为两类,即用于钟楼和佛教寺院的圆形大钟和用于合奏的乐钟。
那么,大钟街的来历与大钟有关联吗?
大钟街的老居民孟喜莲说,大钟街西段路南曾有一个大坑,附近是乱坟岗。日军攻占许昌期间,被打死的日军士兵被埋在这个大坑里。附近城隍庙里的城隍像和大钟曾被人扔到这个大坑里多年。后来,大钟被人运到城隍庙东边一座30多米高的土塔上。土塔上建有一个亭子,大钟被挂在亭子里,敲响时声音传得很远,能起到“警报器”的作用,提醒人们避险。
85岁的市民胡玉臣回忆道,这口大钟原先在城隍庙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庙里的和尚就会敲钟,提醒人们前来烧香拜佛。每天早晨,大钟也会被敲响,给人们报时。这口钟有两米多高,3个人抱不住,敲钟的木杠需要两个人才能拉动。
城隍庙里的大钟是在城隍庙建好后铸造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建好后就有了大钟。由此可见,大钟应该铸造于明代。
这口大钟和灞陵桥景区关帝庙内钟楼上的大钟相似,钟体上刻着繁体字和鸟兽图案。20世纪60年代,大钟被破坏,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 毗邻学校,文化氛围浓厚
如今,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只有几百米长的大钟街依然没有远离闹市,它既不宽阔,也不华丽,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
如今的大钟街虽然没有繁华的商铺,却有一代又一代居民的坚守,还有尊师重教的氛围。
“我们这里紧邻学校,北边是小学、西边是中学。”孟喜莲说,他们与学校为邻,都舍不得搬走。
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许昌废除科举后,各地出现办学潮。1906年,许州开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和育英高等小学堂。官立高等小学堂在城西南大王庙(现市二中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州学政李步瀛任监督、会计,教职员4名,学额43名。育英高等小学堂在城东南文昌阁,后迁入文庙后街,学额20名。
李季安所著《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记载,民国期间,许昌县城内有7所小学。其中,许昌县立第一小学曾改名为城厢小学、自由镇小学、城关小学等,校址就在大王庙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昌县立第一小学曾培养了很多爱国学生。
抗战期间在延安广为传唱的《八百里山路》,作者就是从许昌县立第一小学走出来的爱国青年刘昭平。
刘昭平的弟弟刘沛生撰写的《记胞兄刘昭平》一文详细介绍了刘昭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事迹。1938年年初,弃笔从戎的刘昭平来到延安,并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从“抗大”毕业后,刘昭平于1939年5月到“鲁迅艺术学院”深造。1940年至1942年,刘昭平来到三五九旅后,在“战火剧社”(八路军系统内一支实力较强的文艺队伍)任总编。1943年秋,刘昭平成长为八路军三五八旅政治部宣传干事、《战火报》主编。
1946年8月,刘昭平在大同牺牲。当战友将刘昭平抬出战场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但仍用尽最后一口气交代战友:“我不行了,我衣袋里的钱是我的党费……”
抗战胜利后,许昌简易师范学校迁到大王庙复课。1950年4月,河南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许昌学院前身)和河南省立许昌高级中学校(许昌高中前身)迁到此处联袂发展。1953年8月,许昌第一初级师范学校、许昌二中、人民路小学、新许中学先后在这里创办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