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老许昌煤与火的记忆(二)拉煤车时,他弯腰弓背;垒煤跺时,他半蹲半跪

送煤工,消失的“老行当”

□ 记者 毛迎 通讯员 程自强

老王从架子车上往下卸煤球。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牛志勇提供

老王用扁担挑起几十块煤球。

老王将煤球整齐地码放买家指定的地点。

核心提示

在物资匮乏、凭票购物的年代,小小的煤球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每到这个时节,人们总要四处打探:哪里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煤球?市区曾经分布着多个煤球厂,也催生了送煤工这个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磁炉、暖气片等采暖设备逐渐普及,昔日生意红火的煤球厂早已销声匿迹,送煤工这个老行当也随之消失了……

一组照片

记录送煤工的艰辛

在以煤球为主要燃料的年代,催生了送煤工这个职业。送煤工拉着架子车把煤球送到餐馆、食堂,以及居民家中,赚的都是辛苦钱。本报记者曾在市区街头用相机镜头记录了一名送煤工的日常生活,如今重温这些照片,仍让人感觉既温暖又酸涩。

2009年11月21日,天气格外寒冷,在市区东大街与清虚街交会处,记者遇到了送煤工老王。他头发灰白,身穿蓝衣灰裤,留着平头,拉着加长的架子车,上面的煤球已经所剩不多。和老王沟通后,记者在不打扰他工作的前提下,跟拍了一组照片。

当日,老王用架子车拉着一车煤球来到东大街一家饭店。他摆好扁担两头的挑子,赤手捧起煤球,小心翼翼地摆放。扁担两边各摆放40块煤球后,老王蹲下身子挑起扁担,压着步子向厨房移动。存放煤球的地方仅能容下一人,他半蹲半跪,从扁担上一块一块卸下煤球。在他眼里,这些煤球很是“金贵”,不小心弄碎一块自己就要承担损失。

送完一车煤球,老王顾不上吃饭,拉着架子车返回煤球厂。由于天冷,煤场的工人很少,老王自己端来水和煤,老板娘将机器开动后,一块块煤球顺着履带滚动而出。老王站在履带旁,一次捧起三块,将刚刚做好的蜂窝煤小心翼翼地装上架子车,一块都没有碰烂。装完后,老王弯腰弓背,拉着沉重的架子车走出煤球厂。

踩着雪后湿滑的路面,老王将这一车煤球拉到了人民电影院附近的一家饭馆……寒冬里老王弓背拉车的身影,定格在记者的镜头中,也成了那个年代无数送煤工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运煤工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人们刚开始摆脱煤票和烧散煤的炉灶,蜂窝煤让生活更加方便。新型采暖设备普及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送煤工这个老行当的消失,也是社会生产生活转型升级的体现。

燃煤散烧管控

煤球厂销声匿迹

市区文化街与新街交会处附近曾有一家煤球厂,计划经济年代供应散煤,后来蜂窝煤普及了,这里开始生产蜂窝煤,周边不少居民都在这里买过煤球。12月11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煤球厂的位置如今已改建成了居民小区,问起煤球厂何时消失的,附近的商户表示并不清楚。

在市区文化街一家诊所内,穿着白大褂的苏喜菊正在给病人开药。寒冬时节,诊所内开着空调,温度适宜。“文化路与新街交会处西北侧以前的确有一家煤球厂,我曾经在那里买过煤球。”听到记者询问煤球厂的事,苏喜菊陷入了回忆。

苏喜菊说,她在文化街开诊所多年,起初诊所开在文化街南侧,2010年搬到文化街北侧。煤球厂离她的诊所只有几百米距离,前些年的冬天,她会在诊所里生起小煤炉,既能做饭、又能取暖。因为诊所离煤球厂不远,她和家人经常到煤球厂买煤球。

“2016年,小煤炉不让用了,我再没买过蜂窝煤。”苏喜菊说,她诊所的储物室里还存放着曾经使用过的小煤炉。该煤炉是她专门请人定做的,当时还配套安装了排烟管道,花了五六百元钱。

在老许昌人的记忆中,市区劳动路西巷、西顺河街等地都曾开设过煤球厂。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暖气、空调、电磁炉、天然气等取暖设备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使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日渐减少,这些煤球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1世纪后,城镇家庭普遍用上了液化气,城中村的老住户,以及饭店、街头的小吃摊点依旧使用煤球。据2005年9月一份公开发布的资料显示,市区42家蜂窝煤加工厂仅存13家在正常运营。2016年10月,河南省实施燃煤散烧管控,煤球厂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新型采暖设备

让生活更加干净、便捷

在蜂窝煤普及的年代,且不说换煤球、清理煤渣这些琐碎的事,万一不小心把煤炉弄灭了,重新引燃也是一件麻烦事儿,有时不得不到邻居家借一块烧得正旺的蜂窝煤来当“引火”。

“用上液化气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烧煤真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儿。”金和敏觉得,液化气比煤球好用多了,拧开灶具开关就能做饭,而且干净卫生。

张明年轻时在河南省五交化公司许昌地区采购供应站工作。他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单位给职工发放了液化气罐和灶具。“我们单位的职工是较早用上液化气的,当时很多人羡慕我们。”张明说,21世纪后,电磁炉、微波炉等以电为能源的炉具开始普及。

“2000年的时候,我在胖东来电器量购买了一台电磁炉,花了我700多元,是销售人员的一句话让我下定了购买的决心。他说电磁炉没有明火,不会污染空气。”金和敏说。

在电磁炉、微波炉等炉具普及的同时,天然气通到了千家万户。“从烧柴到烧煤,再到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饭、采暖更加干净、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