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1年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

■ 残疾儿童的“有声世界”

从2013年起,省、市各级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民生工程。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12月22日,在许昌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教室内,6岁的多多在老师张丽霞的带领下朗读数学顺口溜。看到记者,活泼可爱的多多脸上绽开了笑容,主动和记者打招呼:“叔叔好!”如果不是看到多多的左耳上戴着助听器,记者很难相信他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

多多是建安区灵井镇人。“这个孩子从小看上去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只是不爱说话。我们都以为他性格内向,怕他患有自闭症。他3岁时,该上幼儿园了,因为担心他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我们带他去医院做检查。建安区、许昌市的医院都没办法确诊,医生建议我们去郑州检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诊他患了感音神经性耳聋。”63岁的刘许浩是多多的爷爷。提起孙子确诊的过程,他的脸上愁云笼罩。

多多的爸爸和妈妈都有听力障碍。相关部门帮多多的父亲安排了他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从2013年起,省、市各级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民生工程。多多被确诊之后,通过申请成为人工耳蜗救助工程的受益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免费植入了人工耳蜗。

“多多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康复锻炼,才能和他人正常交流。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帮助多多申请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金。多多已经连续三年享受到政府的救助,这帮我们一家解决了大难题。”刘许浩说。

3年前,刘许浩在市区租了房子,每天早上把多多送到许昌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下午把他接回来。虽然辛苦,但看着孙子越来越活泼,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撒娇、读书、看电视……刘许浩觉得心里甜滋滋的。

2021年,“继续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为河南省和我市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多多作为救助对象之一,享受到了每年1.6万元的康复救助金。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好政策。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多多不可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刘许浩说。如今,多多放学后和爷爷一起走在路上,会笑嘻嘻地对爷爷说“我想吃火烧”;写作业前会和爷爷“讲条件”——写完作业让他玩一会儿手机……和孙子的每一次对话,刘许浩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