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说起许昌市中心医院,许昌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市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堪称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旗舰。许昌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1912年创办的福音堂医院。福音堂医院于1921年更名为许昌信义医院,已有百余年建院历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八一西社区的许昌信义医院旧址,追寻一段尘封的历史。
许昌信义医院的前身是福音堂医院
许昌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1912年中华基督教信义会豫中总会在河南临汝建立的福音堂医院。1913年,福音堂医院迁至许昌,于1921年改名为许昌信义医院。1936年,许昌信义医院迁到新址(许昌市中心医院现址)。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接收、抢救襄樊战役、豫东战役转来的重伤员,该院成为临时陆军医院。许昌解放后,许昌行政区公立人民医院在西郊五郎庙村建立,1951年接管了许昌信义医院,成立了许昌专区人民医院。1969年,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将许昌专区人民医院等6个医疗卫生单位合并,成立许昌地区防治院,简称“大站”。1974年,“大站”分开,许昌专区人民医院改为许昌地区人民医院。1986年,许昌地区人民医院更名为许昌市中心医院。
耄耋之年的任源洪,曾在许昌市中心医院工作多年,对许昌信义医院历史较为熟悉。他介绍,许昌信义医院有五栋高大建筑,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有着洋气的名字,自西向东分别是镔铁楼、万美达楼、费爱兰楼、监督楼、孔雅德楼,其中,镔铁楼为病房楼,俗称西大楼。
许昌信义医院的西院,设立了明德女中和妇女工读学校,由从临汝调来的美籍的林大夫当院长,后来,林大夫回国,由孔雅德接任。医院的南院,也就是如今的许昌市中心医院老院区,于1932年开诊。
《许昌地区人民医院院志》记载,1936年,医院扩建,建有四层“飞机式”病房楼,于1937年建成交用。许昌信义医院是木质地板,玻璃门窗,大楼内的供热、供水、排水和采暖等设备,一应俱全。
“许昌信义医院用锅驼机带动9千瓦发电机发电,供医院照明,为许昌用电之先河。”任源洪说,1939年,时任许昌信义医院院长孔雅德从美国带回磺胺类药物,自此,磺胺类药物开始在许昌使用。
近年来,许昌市文物部门将这五座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创立于1929年
当时,在许昌信义医院,还成立了一所专门培养护理人才的学校——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是当时豫中南部唯一一所护士学校,为许昌乃至河南地区培养了许多护理人才。
《许昌文史资料》记载,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创办人为美国传教士申亚娜,她于1920年来到中国,在北京经过短暂学习培训后,被分配到许昌信义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期间,申亚娜任护理部主任。1929年,因护理工作需要,许昌信义会决定许昌信义医院附设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于当年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申亚娜任校长。
作为当时豫中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护士学校,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为许昌乃至河南培养了许多护理人才和医学专家,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活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医疗战线。例如,襄城县名医王爱莲,抗战时期进入许昌高级护士学校学习,是襄城县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产科专家徐学让,1933年毕业于许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高才生,接生新生儿超过一万例,被人们誉为“送子观音”。
解放路北段曾有一个许昌慈幼院
1938年6月,日寇进逼中原。6月10日,为了阻止日军继续进攻,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堤,企图以滔滔河水遏制日军进犯。
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大面积庄稼绝收,80多万人失去生命,100多万人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儿童开始流浪乞讨。
危难之际,宋庆龄主持的中华慈幼会为了救济黄泛区难童,及时进行募捐,并用善款在许昌城区解放路北段创办了许昌慈幼院。
《抗战时期的许昌慈幼院》一文记载,当时,许昌慈幼院有难童2000余人,分为男生部、女生部和生产部,其中,男生部有12个队,每队9个班,每班10人;女生部有6个队,每队9个班,每班10人;生产部则是组织一些年龄稍长的难童在此学习做工,有木工、铁工、纺织、印染、缝纫、制鞋等多个工种。
研究许昌文史多年的贾凤翔介绍,许昌慈幼院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沦陷区来的,抗日热情很高,他们组织了歌咏队,教唱《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抗战歌曲。
许昌慈幼院的青年教师王育青,是一名地下党员,他经常组织初中班的黄峻岭、孔德华、康魁斌等20余人,排演《铁路工人》《人与傀儡》《死里求生》等话剧,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公演。
1944年,侵华日军以16万兵力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豫中会战。4月,日军占领密县后,决定继续沿铁路南下,攻占许昌,随后,异常惨烈的许昌保卫战打响。5月,许昌沦陷,许昌慈幼院也被迫转移。
鄢陵人王怀阳自幼在许昌慈幼院生活,后来,又在许昌明德中学读书。晚年,他曾经写过一篇《抗战时期的许昌慈幼院》,回忆他当年在许昌慈幼院读书生活的情景。文中记载,1944年5月,郭中敏带领许昌慈幼院师生,西迁到郏县办学;郏县沦陷后,又到鲁山、南召等地办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又回到许昌西关重办许昌慈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