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事关万户千家。2021年,我市超额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这一省定民生实事任务。
自从被列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坚持政府引领、统筹推进、群众参与、共建共享,从老旧小区的短板和弱项入手,疏堵点、解难题,完善配套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纳入2021年中央补助支持的125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务,惠及居民21575户。
■ 从脏乱到宜居
“变”的是居住环境
“提”的是幸福指数
“路面平整干净,内外墙粉刷一新,车辆停放有序。和原来相比,我们家属院的变化太大了。”12月25日,在位于禹州市滨河路中段的禹州市液化气公司家属院,提起该家属院改造后的变化,居民张永超言语中满是欣喜。
改造前,这个家属院是附近出了名的脏乱小区,垃圾遍地、墙外体脱落,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老旧小区改造,让这个家属院换了“俏模样”。
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连同行业主管单位对该家属院原来破旧的楼体、储物间等进行了整体粉刷,安装了健身器材,增设了主题文化墙,使之成为富有文化魅力的宜居家园。
像禹州市液化气公司家属院一样,我市有100多个老旧小区得到了改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去的老旧小区,在见证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停车难;管理缺位、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多、消防安全隐患大……对之进行改造,刻不容缓。
“老城区之‘老’,在于历史底蕴和文化印记,不能与‘脏乱差’画等号,更不应当让老城区日渐衰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和整个城市的痛点。”市住建局物业管理科负责人表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抓手,是共建共享美丽许昌的生动写照。”
为把实事办好,我市各部门围绕道路、管网、绿化、健身器材、停车设施、电子监控等10个方面,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着力为居民营造管理规范有序、居住安全舒适、卫生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走进市中心医院家属院,我们可以看到平整的道路、白墙灰裙、畅通的管网、完善的配套设施。该家属院已重新找回了“青春”的样子。
据介绍,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我市一大批老旧小区得到改造,老旧小区的“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
“变”的是居住环境,“提”的是幸福指数。看着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67岁的“老许昌”刘治富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在许昌,是一种幸福!”
■ 从“面子”到“里子”
以人为本、破解难题、提升品质
一项调查发现,老旧小区面临的问题,既有“外因”——修建时间早、设施老旧,又有“内因”——一些厂矿家属院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成了“没人管”的“老大难”。
找到“病根”,方能对症下“药”,祛除“沉疴”。
资金投入。我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居民自筹、社会捐助、政府奖补等多方共同出资的原则,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舍得投资用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让裸露地面绿了起来,把生活垃圾管了起来。
落实承诺。我市紧紧抓住群众“最急、最盼、最缺、最怨”的问题,优先解决老旧小区的下水管道堵塞、生活垃圾清理、私搭乱建拆除等最基本的问题,然后新增充电设施、智能门禁、便民超市、卫生站等设施,明确节点,夯实责任,统筹推进。
科技助力。搭乘“互联网+”的东风,我市将智慧社区理念“注入”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集便民服务、网上超市、健康医疗于一体的“智慧社区”已达到50个。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让一个个老旧小区“变身”整洁、安全、舒心、文明的居住之所。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达到了“秩序维护好、环境卫生好、绿化美化好、经费管理好、责任落实好”的“五好”和“有居民自治主体、有组织协调机构、有日常维修经费、有水电气等配套生活设施、有老庭院名称及类型标识牌”的“五有”标准。
我市还通过对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的全面改造提升,彻底解决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线路乱等问题,使群众生活更加舒适、出行更加便利。
车辆有位可停。我市在魏源广场、曹魏古城等处新增停车位上千个,并推进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强化停车位智慧化监管,提高利用效率。
以人为本、敢于担当、破解难题,让老旧小区“面子”越扮越靓,“里子”越做越实,品质不断提升。
■ 从被动到主动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小区规范管理
在市区仓库路西巷,新铺设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格外干净,全长290多米的街道充满了文化气息。
魏都区对3个老旧小区进行资源整合,依托三国文化统一打造“三国苑”——许昌石油公司西家属院为“魏苑”,新峰矿务局家属院为“蜀苑”,煤炭中转站家属院为“吴苑”。而仓库路西巷这条老街道成为“三国苑”的内部道路,在东入口设置门卫室,引进物业公司对3个老旧小区进行统一管理。
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小区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改造达到什么效果要听居民意见……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形成了“五个一”的工作思路:即共建共享的“一个中心”、因地制宜的“一区一策”、热心实干的“一个能人”、党员带头的“一个组织”、务实管用的“一套机制”,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长效机制的确立和公共服务的同步提升。
从单一的市场化物业管理到如今涵盖业主自治等多种形态,我市创新老旧小区管理模式,激发起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促进了小区管理持续规范。“过去是大家各扫门前雪,现在是都把小区当成咱的家。”西湖社区的居民赵军辉说,通过成立自治机构,过去的“老大难”小区成了“卫生有人扫、纠纷有人管、安全有保证”的模范小区,居民的生活舒心又安心。
在《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中,许昌市主城区居民的获得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记者手记
城市“微改造” 家园更美好
修补道路、添置路灯、粉刷外墙、清理小菜园、更换配电箱、维修停车棚……这些看似细小的城市“微改造”,是城市“抗衰老”的一种良性模式,更与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
不必大拆大建,一大批老旧小区通过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和重塑景观,发生了美丽蝶变。
改造老庭院、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增加停车位……这些惠及民生的改造工程,大大提升了莲城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便利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许昌市借助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的东风,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德政工程,坚持“共建共享、利民惠民、多元投入、长效管理”,先行先试,干在前列,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进而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城市“微改造”,家园更美好。我市以人为本,实干创新,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的“许昌样本”,促进城市品质上新水平,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