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后河社区旧事(一)

沿河成街,后河因此得名

□ 记者 张铮 孙江锋

绕村而过的小洪河。 记者 孙江锋 摄

核心提示

“龙泉寨是只船,大船之上有灵泉。常饮葛仙灵池水,生就才子与大贤。”这首不知何人何年所写的民谣,多年流传于长葛市西北部的后河镇。

太阳懒懒地挂在天上,阳光洒在院落里、枝丫上。2月8日,记者来到了长葛市后河镇后河社区,这里是清末翰林院编修杨佩章的故乡,还有龙泉宫、葛仙灵池……说后河人杰地灵一点儿也不为过。

本期《许昌往事》,记者来到后河社区,为您探访这里的过往。

后河得名与小洪河有关?

平坦干净的村村通、绿树掩映的农家院……当日上午,记者在后河社区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俺们社区可是历史悠久,后河名字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历史呢!”后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新安说,后河社区的得名与镇区西边的小洪河有关。

记者了解到,后河镇是由后河店发展而来的。在很早以前,有一拨人经禹州无梁到扒村,经过现在的后河社区时,在道路旁边设了一个小店,由于店后有一条小洪河,故为小店起名后河店。

随后,由于小店旁边住户渐多,逐渐沿河成街,成为后河街,又名“河街”。到了明末,围村筑寨,因村内有龙泉宫,故曾叫龙泉寨。但村名还是人们叫惯了“后河”,因此后河的名字沿用至今。

有关后河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从长葛老县城经禹州无梁到登封有一条官道,并在后河建有驿站。朝廷各地官员来驿站休息时,就有人在此卖茶、开饭店,停留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河北侧建房,一家挨着一家,久而久之,沿河的道路便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人们称之为后河街。后河街在清朝中期形成集市,辐射周边新郑、禹州、长葛三县(市)。

“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把后河称为河街,弄得年轻人一头雾水。”后河社区居民王学军说,后河清朝属崇孝、尚友两保辖区,民国时为尚友乡、孝友乡。后河于1985年撤乡改镇。

龙泉寨的说法从何而来?

明末,为防匪患,村民又在后河建寨,名叫龙泉寨。小洪河从寨西侧分别绕寨南与寨北而过,而寨中间是主河道。

那么,后河社区为何叫龙泉寨呢?社区名称的变化又有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我们不妨先来“科普”一下:天宝宫大家都知道,建成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位于建安区艾庄回族乡,紧邻后河镇,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保持着较大的宫观规模,吸引着不少人前来参观。

但在长葛市后河镇,曾有“南有天宝北有龙泉”之说。记者在热心居民的引领下,来到后河镇中心小学。校内东侧一处被围起来的小院前,立有一块写有葛仙灵池字样的石碑。

小院中间有一口水井,直径两米左右,深七八米,如今已经干枯。水井的四周有十多个或完整或残缺的石狮。

葛仙灵池位于龙泉宫内,系明朝所建。历史上,龙泉宫是长葛市最大的道教建筑,与天宝宫遥遥相望,为“长葛八景”之一。

据1930年《长葛县志》载:“昔吴人葛玄从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世号葛仙翁。尝从吴主至溧阳。风作舟覆,玄独立水上,衣履不濡。曾游长葛,采药陉山。暑月入池中,数日不出,后白日冲举,所遗池水,亘古不竭,滚滚上翻,浪花璀璨。”

这段话的意思是传说东汉末年,葛天氏的后裔葛玄为寻亲访祖,从东吴来到后河,到紫荆山葛天氏陵前朝拜了先祖,就在陉山采药,到后河龙泉边治病救人,时常炼丹,夏日天热,他潜入水中数日不出,人称“葛仙”。

由于葛仙的潜入,其水能把白布变成蓝布,又叫“摆蓝池”。清嘉庆丁丑年间,葛仙灵池修建一新。清末,翰林院编修杨佩璋的伯父杨命九亲书“葛仙灵池”四个大字于池北石栏内。

当时的葛仙灵池为正方形,水深3米有余,呈深蓝色,池上有石栏两重、石栏杆16根,石栏杆上有石狮16个。石狮对称雕琢,雌雄分明,形态各异。石栏外壁雕有八仙过海、龙虎斗、卧牛飞马、梅花鹿、仙鹤等图案。池南壁有一石雕龙头,池水从龙口中流出,淙淙有声,水温常年在18℃以上。

2009年6月,葛仙灵池被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葛仙灵池有哪三灵?

说后河人杰地灵,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后河镇的古文化遗址和文物遗存都可以作证。西有白水坡,常年泉水外涌;陉山有郑国名相子产墓;有帝王之师翰林杨佩璋故居;葛仙灵池……

据考古推断,葛天氏就出生在后河紫荆山,并在这里创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支歌舞《葛天氏之乐》。

“丹鼎不留池尚在,白云深处是仙家。”都说后河社区有灵气儿,最该说的就是葛仙灵池。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关葛仙灵池的传说版本不一,但葛仙灵池之“灵”却是一致的。

第一灵表现在水是恒温的,夏日给人的感觉是清凉可口,冬日池周围热气上涌,可掬水洗脸而无冰凉之感。用此水点豆腐或做豆腐脑后的口味是其他地方同类制品无法相比的。

第二灵说的是它的水质,生喝不泻肚,煮开而无垢,泡茶敢过夜,久喝必上瘾。传说,当年的长葛知县上任后,观看这属地八景之一时,站在池边,亲手从池中舀水喝,顿觉爽口,待用池水泡茶进肚后,浑身舒服,便让人带回衙门,结果用此水泡的茶三天三夜没有变味,从此成瘾。于是,他派人每天往返百里挑水供他享用,且风雨无阻。一日下雨路滑,衙役想偷懒,刚到和尚桥就不想再向西走,而在村内井中打水挑回。待晚上县太爷用茶时,那取巧的衙役挨了二十大板,并罚他彻夜取水。从此,该衙役再无偷懒之意。

第三灵是池水染布,这虽是传说,但它的别名“摆蓝池”却是真的。

夕阳西下,后河社区还是眼前的后河社区,但当了解了它的故事后会发现,它不单单是一个村落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