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城南郑庄旧事(一)

郑庄村原来叫“沙埠口”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郑庄村地标性建筑。

景观石的后面,看不见两层楼的建筑。

村里原来停渡船只的位置,就在几位群众站的地方。

核心提示

历史上,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郑庄村三面环河,景色宜人。这里不仅盛产沙埠口牌咸鸭蛋、构皮纸,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招待过来许昌视察农村工作的毛主席。本期的《许昌往事》,记者走进曾经的沙埠口,品尝这里的咸鸭蛋,聆听传统构树纸的制作方法。

郑庄村最早叫“沙埠口”

春节过后,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过南外环再向南走就是郑庄村。刚进村,记者就看到路边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地标性建筑,上面写有“郑庄村”几个大字。在郑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89岁的郑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郑保才。郑保才1948年入党,在郑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50年。

“曾经,我们村西边是赤眉河,南边是小泥河(原清泥河),东边是康庙沟,村庄三面环水。”郑保才说,榆林人或繁城人到许昌城,都要渡过小泥河。雨季到来的时候,他们村会在小泥河岸边设置一个埠口,这里停有渡船或竹筏,有专业的船夫运送过往行人。

“麦收季节过后,船夫会带着一个布袋到河岸旁的村庄收麦,以此抵渡河的船费。”郑保才说,“这似乎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每家每户都会给船夫一些麦子,一斤两斤不嫌少,五斤十斤不嫌多,船夫也从不计较。”

“天长日久,河岸旁的小村庄被人称作‘沙埠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村才改名为郑庄村。如今,附近一些村庄的老人仍把郑庄村说成‘沙埠口’。”郑保才说,那时候,这三条河流清澈见底,几乎能照出人的影子。附近的村民常常在河边劳作,年轻的小媳妇在河边洗刷衣服,孩子们则成群结队的用三角形的小兜网,网鱼、虾、蟹、泥鳅之类的水产品。可以说,这三条河给郑庄人带来了丰收和喜悦,养育了这里的一方人。

蔡顺拾椹供亲,竭诚孝道获赞颂

在郑庄村,一些老人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赤眉河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绿林军和赤眉军是最著名的两支起义军。赤眉军的兵士将眉毛染成红色作为标志,其中一支队伍就在今天建安区椹涧乡西部一带活动。

据传一天,赤眉军的士兵在一条两岸遍布桑林的小河边巡逻时,抓到了一个青年人。这个青年人拎着一个竹篮,篮子里装有紫色、红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桑葚。青年人自称叫蔡顺,出来采桑葚是为了给家人充饥。其中,紫色桑葚是给母亲吃的,红色桑葚是给妻子吃的,青色桑葚则留给自己。

赤眉军士兵不相信蔡顺的话,认为他是奸细。蔡顺请求士兵先放他回家,待家人吃到桑葚后再处置自己。士兵见他可怜便放他回去,谁知蔡顺将桑葚带回家后,竟返回赤眉军驻地认罚。蔡顺的行为感动了赤眉军,士兵非但没有杀他,反赠予他米、面、肉,让其回家好好侍奉母亲。

蔡顺走后,赤眉军士兵纷纷将随身携带的宝剑、长枪等兵器投入河中,并用河水洗去赤眉、卸甲归乡,回家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黑椹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这是古人对蔡顺拾椹供亲、竭诚孝道的赞颂。此后,为纪念孝子蔡顺,群众把这条河称为赤眉河或洗眉河。如今,郑庄村西侧的赤眉河依然水流不断。

特别的习俗,郑庄村从不建楼房

在郑庄村转了一圈儿,记者发现,该村所建房屋全是一层平房,只有个别村民在房顶搭建了隔热层,就连村里的几处仿古建筑,也是平房或砖瓦结构。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许昌各地的村庄都建起了两层或更高的楼房。郑庄村为什么没人建楼房呢?

“我们村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建房不盖楼。该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没有人打破这个传统。”郑庄村老教师郑星五说,该村至今没有一处制高点,家家户户房顶的高度都差不多。“我们村的村民不管多有钱、多富有,所建房屋都是一层平房,这是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再说,真正的富裕不能只体现在房屋的高低上,你们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