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许昌往事

城南郑庄旧事(三)

家家养鸭 咸鸭蛋成特产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郑庄村的村民还养有蛋鸭。

郑国军在家里腌制咸鸭蛋。

核心提示

记者来到郑庄村,才知道郑庄村产的鸭蛋非常出名,有着“襄县萝卜临颍蒜,俎庄白菜一大片,沙埠口的好鸭蛋”之美誉。小泥河里特殊的泥料,成为腌制鸭蛋的绝佳材料。历史上,郑庄人家家养鸭,咸鸭蛋成为传统特产。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来襄城县、长葛县视察工作时,村里的咸鸭蛋还作为特产,用来招待领袖。如今,村里的群众延续着老传统,在河边养鸭,腌制咸鸭蛋。

用小泥河里的泥腌鸭蛋

记者从2002年出版的《许昌县志》中看到:“本乡历史特产郑庄鸭蛋,色、香、味俱全,品质越来越好,享誉省内外,成为一大传统特色。”

村民说,以前,小泥河水清澈,深有数米,芦苇等水生植物茂密,河里的鱼、虾、蝌蚪、田螺等非常多,它们是鸭子的美食。

“那时候,把一根竹竿插到河水里,能感觉到小鱼纷纷碰到竹竿,可见小鱼之多!”郑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郑保才老人说,当年,他们村南边的小泥河里有水、有鱼、有虾、有草,是鸭子生长的绝佳之处。在他的印象中,当时,每家每户都养蛋鸭,少的七八只,多的上百只。每天上午放鸭时,距离河边远的人家的鸭子最先走出家门,成为领头鸭。其发出一阵阵“嘎嘎”的叫声,似乎在“通风报信”。接着,紧挨街口或小巷内的鸭子也一步三摇地走出家门。它们先向老朋友“点头”打招呼,“嘎嘎”叫两声,很快就汇入鸭流,纷纷下河,在日光的照耀下构成喜人的景观。

下河后,鸭子钻入茂密的水草中嬉戏,啄食水中的小鱼、小虾、蝌蚪等。经过一天的捕食,太阳落山时,这些鸭子不用主人操心,便会各自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鸭子安安稳稳地待在“宿舍”里,用实际行动——产蛋来回报大自然与主人。

小泥河水养肥了可爱的鸭子,鸭子产下一枚枚鸭蛋。让人叫绝的是,大多数鸭一晚上产两枚蛋。有些“懒惰”的鸭虽然一晚上产一枚蛋,但这枚蛋不仅个儿大,而且是双黄蛋。勤劳的“沙埠口”人,就利用小泥河底特有的黄胶泥和食盐,腌制出色、香、味俱全的咸鸭蛋。腌好的鸭蛋煮熟后,蛋黄呈深黄色,往外流油,入口有种细沙感,咸淡适中,风味独特,让食者回味无穷。

1958年,村里把咸鸭蛋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莅临许昌农村视察,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始思考和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1958年8月,毛主席决定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看看。在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时,毛主席获悉,襄城县的烟叶生产以量大质优而闻名全国,并在河南省最早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

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后,根据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建议,毛主席把视察地点选在了“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的襄城县。

自此,在许昌的历史上留下了“毛主席视察许昌农村”的光辉一页。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到长葛县、襄城县视察农业前。

许昌地委、行署领导派专人找到郑保才,要郑庄准备一些秘制鸭蛋,让领袖品尝。

“得知让我们准备鸭蛋招待毛主席时,全村人都非常高兴。”郑保才回忆,当时,他们村养有上千只鸭。

经过精心挑选,郑庄村准备了200枚双黄鸭蛋,将其装入两只纸箱中。

另外,村民郑子有还准备了50只乳鸽,由郑保才一同运到许昌,作为许昌的土特产招待毛主席。

如今仍有群众腌制鸭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郑庄村的村民开始养鸭致富。2002年,全村养有蛋鸭数万只。如今,因为养鸭污染河水等问题,养鸭的村民少了许多。

郑庄村的会计主任郑国军家紧挨小泥河北岸,他养蛋鸭14年了,目前还养有几百只。记者走进郑国军家,在靠西墙边看见一个两米多宽的凉棚,下面放着成筐的鸭蛋。凉棚下有一个大塑料盆,里面盛着半盆泥沙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腌制鸭蛋的黄胶泥。”郑国军说,他们村的地下以及小泥河底全是这种黄胶泥。他们挖出黄胶泥后放进盆里,加入适当比例的食盐,倒进少许水搅拌。把鸭蛋在泥水里一滚,沾满黄胶泥后,将其放进铺有塑料的筐里掩盖,一个月后即可食用。

郑保才说,早些年,为去腥味,村民会使用豆秆、麦秆擦蛋壳。“我们腌制的鸭蛋在阴凉处能放一两年不坏。”郑保才补充道,把腌制好的鸭蛋在锅里蒸熟,用刀切成花瓣状,能闻到一股自然的香味。

现在,该村和附近的村民走亲访友时多携带鸭蛋。尤其过节时,“沙埠口”的鸭蛋在当地供不应求。

采访中,河南省十次党代会党代表、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会杰说,下一步,为做好“沙埠口”这一历史悠久的品牌,让“沙埠口”鸭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被更多人所熟知,郑庄村村委会已经制定了规划,准备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一个占地150亩的现代化鸭厂,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标准,进行科学饲养,建设集旅游观光、养殖、餐饮于一体的农业项目,努力把“沙埠口”这个流传文化血脉的老品牌做大、做强,最终引领群众集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