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明代文学家唐寅的《元宵》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今日的元宵节,人们习惯点彩灯、猜灯谜、吃元宵,其乐融融。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