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井冈山,一个崇高的名字

□ 张海峰

那年到井冈山采风,四月末的春已经很深了。随行的老表不无遗憾地告诉我,杜鹃花刚刚开过,你错过了看花的时节。不过也没关系,井冈山的竹海也不错。

井冈山的毛竹洁净、脆亮,以相同的姿势把生命的旗帜高高挥扬,如云如海,如浪如涛。如果闭上眼倾听那涛声,便觉出涛声里裹挟着一种似乎可以摧毁,而又永远无法摧毁的力量。著名作家袁鹰这样赞美井冈山的竹子,“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退至湘赣边界,审时度势,作出了进军井冈山的决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秋天,因为这群人,井冈山被铭刻在中国历史的教科书中。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陈毅率领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合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28年,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们就是通过黄洋界这条羊肠小道,用扁担挑着粮食和菜蔬,一步一步登上高高的山冈。这条陡峭的山路,徒步行走已经十分困难,何况要背负如此重担?在毛泽东公开发表的39首诗词中,两次提到黄洋界,可见这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趁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却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危急关头,刚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从茨坪军械所抬到了哨口,前两发都是哑弹,最后一发击出,正中敌军指挥部。一时间,红旗翻卷,杀声震天,吓得敌人魂飞胆战,仓皇逃窜。毛泽东回到井冈山后,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睹物思人,又留下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这是一座可以给人以信念和力量的山,一座有着高尚品格、威武不屈的山。

在大井村,毛泽东、彭德怀、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是江西大地上最普通的屋舍。褐色或粉白的泥墙已成斑驳之色,苍黑的屋瓦鱼鳞一样排列,天井以青砖铺地,简朴清寂。推开半掩的门,我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一间房一间房地走过,像是怕惊醒一个沉睡的梦。在那里,我见到了古老木桌上那盏黝黑的油灯。它的光焰像黑夜中的星星一样,拨开了人们内心的疑虑,一路照到延安,照到西柏坡,照到北平。

我见到了那一层薄薄的稻草。山里冬天来得早、去得晚,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用这些稻草作棉被度过漫漫寒冬。不知它们是否能够温暖一个个年轻的心灵?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歌谣唱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隐藏在歌谣背后的却是当时极大的困境,红米饭、南瓜汤稀得跟水一样,里面放些野菜就能充饥,仅有的一些食盐都拿去给战士们洗伤口了。吃不饱肚子,体内没有盐分,人就没有力气,连行动也会显得困难。即便如此,敌人也没能把红军打垮,他们无法明白是什么东西支撑了红军战士的身体。

是什么东西呢?我问自己。对于一个人来说,胸襟、意志、气节都是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些,那他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硝烟渐渐散去,许多事情变得邈远。但只要这座山还在,这座山孕育的精神还在,往事就不应该随风逝去。如果有一天,你从这片土地上走过,看到那些照片和实物,听到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勇于牺牲,什么是伟大和崇高。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为了劳苦大众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随时准备为真理、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

不远的水田里,新插的稻秧整齐地排列着,青青翠翠。一头水牛缓慢地走着。远处几家典型的赣南民居,粉墙黛瓦,重檐飞翘,如鸟儿展开的翅膀,十分漂亮。这也许就是先烈梦想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