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代理退保,不成功不收费”“专业维权”“法务援助”等字眼频繁出现在抖音、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然而,这些“代理退保”行为并非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甚至是诈骗为目的,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黑色产业链,其运作模式呈现手法专业化、组织集团化等特点,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有哪些呢?记者了解到,他们通常从非法渠道获取保险客户名单后,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修复征信等事宜,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鼓动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恶意投诉保险公司,达到退保目的。退保后,有的不法分子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广大保险消费者如果遇见此类情况,一定要擦亮眼睛,警惕其中的风险。
监管部门表示,这类不法行为不仅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而且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信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更要注意防范诈骗分子以“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说辞骗取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盗刷或转账的风险。此外,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如果购买保险产品后确有维权需求,应该怎么办?“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或者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市区一家保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购买保险前要仔细了解产品和服务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如果想要退保,应当选择正规渠道。首先要拨打投保人所投保商业保险的客服热线或到当地的保险公司客服中心确认是否符合退保条件,再按要求进行退保。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犹豫期内退保或非本人签名的保险退保,才能全额退还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