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春天的种子

□ 武华民

那天,我出门办事上了公交车,车快启动时,上来一个小女孩儿,后面还跟着一个中年妇女。

小女孩儿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拄着一根盲杖,试探着往前走。原来她是个盲人。进入车厢后,小女孩儿走的小心翼翼。忽然,她被地板上的方凳拌了个踉跄,手机和盲杖摔了出去。有人看到后,慌忙起来要去帮助她。忽然,后面那个中年妇女打开了手中的一块白汗衫,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她第一次出门,需要独立!”看到这样的提示,人们缓缓坐了下来。这时,小女孩儿在地上摸到手机和盲杖后,试探着起身,摸到旁边一个空位坐下了,她的表情很自然。看到小女孩儿坐稳后,中年妇女躲在后面,捂着嘴,肩膀一阵抖动。

显然,中年妇女是小女孩儿的妈妈。小女孩儿被绊倒的瞬间,妈妈的心很痛。但理智告诉她,孩子终归要长大,要独自面对生活,就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路。即使跌倒了,也要自己爬起来往前走。这是她必须学会的生存本领。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想起了和同事曾经讨论过的一个新闻,说的是北大一个男生12年不回家,手机拉黑父母6年,还写下了控诉母亲的万字长文:“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她的喜好包办一切。”高中毕业前,这个男生的社交圈子仅限生活的大院。考上大学后,终于可以远离家乡,父母不能再包办了。可就在男孩离家前夕,父母给在北京的男孩大姨打电话,请她多多照顾。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又在国外找了一位熟人照顾他。父母的过分关心让他极为难受。思虑过后,他写了封长长的决裂信,并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之后的十年里,他真的只回家了一次,那还是为办身份证不得不回,在家停留居然不到十分钟。

同事说,这位北大男生的故事,虽是个例,但也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关心与包办。过度的爱和保护,使孩子的心理畸形,生活能力弱,这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河南的特大洪水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10岁的小男孩儿曲恩泽,他的爸爸曾是我的战友,现在是名警察,妈妈是护士。洪涝发生后,爸爸、妈妈一直奋战在抗洪一线,留下10岁的他独自在家生活。每天,曲恩泽一个人在家认真上网课、写作业。休息时,他戴好口罩和护目镜,到超市采购米面和蔬菜。回家后,他自己做饭、收拾家务。中午的时候,他和爸爸、妈妈发视频,报平安。孩子的爸爸一说起这事,心里不是滋味。我却认为,10岁的孩子正是贪玩和放飞自我的时候,小恩泽能在突遇灾难、无人照顾的环境里独立生活,说明战友平时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这才使他遇事不慌张,坦然应对,可喜可贺。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包办培养不出栋梁之材。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远的将来,孩子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阴晴圆缺。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认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擅长的事情上保持热度,积累应对生活琐事、承受挫折的经验和能力。一定意义上说,孩子学会了独立,如同播下人生那粒春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