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许昌屯南旧事(二)

孙家祠堂与菩萨阁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屯南社区的观音寺。

《孙氏家谱》。

核心提示

屯南位于城区西南,镇守着城市西大门。

曹操曾屯粮于此,并在附近开挖运粮河,将粮草由此处经运粮河运往各处备需。为了保佑粮食常安,曹军看护粮仓的将士们还在此处修建了一座菩萨阁,以此来护佑粮草的安全。

菩萨阁为曹军看护粮仓的将士所建?

历史上,屯里有不少小的寺庙,如观音寺、关帝庙、龙王庙、松树庙、海爷庙、菩萨庙、毛台庙、任爷庙、土地庙等。现在,屯里仅剩观音寺、关帝庙、土地庙和任爷庙。

任爷庙外地不多见,位于屯北社区冯家门儿,是为纪念一名姓任的县令而建的。

屯里现存最大的寺庙为观音寺,一墙之隔是小学。

在屯南社区的老街上靠北的一个丁字路口,远远望去有一座建筑高大的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屋檐下正中书写的是“观音寺”。

据观音寺管事的孙秀月说,观音寺的前身是孙家祠堂,再往前推就是菩萨阁。“传说菩萨阁是一个挑角亭,里面供奉有观音菩萨等神位。”孙秀月说。

“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粮食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候粮食更是决定双方胜败最关键的因素。

孙秀月说,建造菩萨阁就是为了祈求神灵护佑粮草的安全。传说,屯里的菩萨阁是曹军在此看守粮仓的将士们所建。

历史上,菩萨阁曾不断被毁坏和整修,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前些年,为传承我市三国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屯南社区向我市宗教管理部门申请,多方筹措资金,在菩萨阁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观音寺。

原孙家祠堂占地有8000平方米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在许昌城乡群众中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明史》记载,自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8年)的近50年间,全国大面积的移民有10多次。

在屯里观音寺的后方,原来还有一座孙家祠堂。采访中,孙家后人孙根灿对记者介绍,屯里的居民,最早也是从山西洪洞迁徙过来的,孙姓也是屯南社区的一个大姓。

孙根灿说,据他们孙家的《孙氏家谱》记载,大约在明洪武年间,他们的孙姓的第一始祖兄弟六人,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拖家带口,风餐露宿,历经万苦,迁至许昌城南的位置,留在屯南生活的排行老六。至今,孙氏家族迁至河南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其他兄弟分别散居于南阳、漯河等地。

“当时,为避免大家大族,称霸一方,产生矛盾纠纷,当时还有一个规定:一同迁入的几个兄弟不能同住在一个村庄里,必须各自建村。”孙根灿说。

“孙氏先祖在许昌生活期间,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曾出了一个名为孙禄凤的‘探花’,后来在朝中做官。”孙根灿说,孙禄凤衣锦还乡时,朝廷根据他的功绩,送给他不少俸禄,让其回家修建祠堂,用来祭祀先祖,光宗耀祖,感谢皇恩。

据说,当年,孙家祠堂占地有8000平方米,建得非常漂亮。祠堂正房内的案桌上摆放着孙家先祖的牌位。

不幸的是,至明末清初,李自成起兵,许昌失守,孙氏家族家业被焚毁。

屯南社区居民李春山说,在屯南社区老街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大松树,两个成年人合抱都抱不住。松树后面是一座庙,为松树庙。人们都说,这棵老松树是孙姓先祖从山西洪洞迁徙过来时栽种的。

孙家后人曾回乡续家谱

孙氏一脉在屯里源远流长,历代子孙中,多有贤达良才。经过数百年的时代变迁,许昌的孙氏后人遍布河南、河北、湖北、甘肃、新疆、陕西、北京、天津、重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早些年,宝丰等地的孙氏后人还来孙氏祠堂祭过祖。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族系越传越久,子孙越传越多,而子孙就越容易将祖先的名字忘记,造成离散而互不相识,亲情渐疏。”孙根灿说,修家谱避免了“遇之途而不识,过之墓而不拜”。

孙根灿说,许昌的孙氏先祖从清嘉庆三年(1798年)开始,先后5次修序《孙氏家谱》。如今,屯南社区的孙氏家族已传至第25代。

1996年,台湾孙中亭返乡探亲,在屯里住了有两年时间,与族人孙永庆等人一起走访了陕西省的扶风县,河南省的新乡、平顶山、漯河等两省11个县市,历经艰辛,收集家族资料,与曾经走出去的孙氏取得了联系,并重新编写了《孙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