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许昌姓氏起源故事之二

这些姓氏 “藏”着诸多故事

□ 记者 张铮

核心提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百家姓》大家都能背上几段,但每个姓氏背后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在咱许昌,就有很多比较罕见,且有故事的姓氏。4月5日,记者对这些姓氏进行归纳,为您讲述姓氏背后哪些被人遗忘的故事。

许昌蚩姓是“战神”蚩尤的后代?

4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社区,在村民的指引下,看到院中有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上面记载着重修蚩家祠堂的故事。

“我们这里很多人姓‘蚩’,是蚩尤的后代。”该社区居民蚩西庆说,河南的蚩姓人仅分布在许昌和驻马店两地。许昌的蚩姓人全部住在郭集社区。

那么,蚩姓和许昌有着啥故事?

对蚩姓有研究的许昌姓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副主任姚宗堂告诉记者,5000多年以前,黄帝在今河北涿鹿,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

蚩尤战死后,部分九黎部落融入炎黄部落,而没有融入炎黄部落的九黎部落,成了今天苗族人的最早主体。其中,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1933年版《许昌县志》卷十五《社会》列有氏族篇记载,许昌有168姓,排在前两位的是轩姓和蚩姓,而周王的后裔姬姓和孔、孟、颜、曾,只能屈居其后。

“轩姓,黄帝轩辕后裔,其族居县境东南一带。”“蚩姓,蚩尤后裔,其族居县东南新集附近。”

鄢陵庾氏在东晋时期出过皇后?

鄢陵县于家寨社区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讲上一段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庾家故事。

东晋时候,庾家势力庞大。据说朝内12个大臣中有8人姓庾,故有“庾半朝”之称。的确,鄢陵庾氏出了两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一个是东晋第二代皇帝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叫庾文君;一个是东晋朝廷中书庾亮,庾亮与庾文君是同胞兄妹。

晋明帝司马绍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庾文君成了皇太后,庾亮成了小皇帝的舅舅。

小皇帝司马衍继位时刚刚六岁,还是个小顽童。上朝时,由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而军国大事,庾文君都交给庾亮处理,庾家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大权。

当时,奸臣苏峻与庾亮不和。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苏峻派兵偷袭庾家寨,见庾姓的人就杀。

记者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确有苏峻偷袭庾家寨之事。《晋书》上记载:“硕(苏峻之子)乃发庾亮父母墓,剖棺焚尸。”“亮三子:彬、羲、和。彬年数岁,雅量过……苏峻之乱,遇害”等文字,《庾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

“东晋时期,皇后庾文君在辅佐东晋明帝时功绩显赫,而且庾文君是庾亮的妹妹。”这些年一直致力研究庾氏文化的于合成告诉记者,东晋时期,是鄢陵庾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其中庾亮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功彪史册。

许昌俎氏乃岳飞表弟避祸改姓?

“我们俎氏宗族的鼻祖为祝靖,老家在河北省磁县黄鼠村,曾任宋殿前督统制,娶武穆岳飞姑母为妻,育有八子。”在魏都区魏北街道办事处俎庄社区大院内,今年70岁的俎喜臣一字一句地说。

相传俎姓有3个来源:一是鲍俎氏,鲍俎氏原为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后改为俎氏。二是朱姓,明朝皇族的后代。三是祝姓。

俎喜臣说,当年为避免株连,其始祖兄弟八人易姓分迁。其中,第五个儿子祝景行来到许昌定居,随着时光的流逝,族裔日众,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这段历史,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也有记载:“北宋以前,县境内原无此姓。到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被谗下狱,其姑父祝公为避株连大祸,遣子景行潜逃长社,改祝姓为俎姓。”

金国完颜后裔在许昌?

曹魏古城内有一家盘头小店,店主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但其却姓完颜。“原来不让起4个字的名字,我们村的村民都姓完,现在的孩子都恢复了完颜的姓氏。”店主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原来许昌的完颜姓氏出自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完门村。

据了解,金灭北宋,大批女真人进入中原。金朝灭亡,完颜氏的一支先是到了汝州,后辗转流徙于云内州(今山西大同)。完颜氏的祖先完颜佩在元末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明朝建立后,奉命至庐州肥东县(今属安徽)屯田,遂卜居于是。完颜佩的曾孙完颜必重中武举后至鹿邑居官,必重后裔于清初因经商迁至完门,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鹿邑的《完氏家谱》,也有同样的记载。完门村还发现两通石碑,虽然风雨剥蚀,有些字已不太清楚,但大体上仍可辨认。这两通碑均立于清代,安放在该村的完氏祠堂内,如今该祠堂已不存在。两通碑的碑文大致可与鹿邑县的《完氏家谱》相印证。

鹿邑的完颜姓出于何种原因迁往许昌,家谱没有记载,但鹿邑和许昌的完颜姓父老口碑相传,完颜氏经商到许昌后,喜欢这里是通都大邑,交通方便,便定居于此,未再返回鹿邑。从碑文看,由经商而迁居之说可以成立。

岗黄村黄姓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岗黄村是建安区陈曹乡东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居民大多数姓黄,外姓有杜、尚、贾、孙,这四个姓氏都是后来搬迁至此的。

据《许昌县志》记载:“如今,许昌东北距城50余里的岗黄村黄姓者,相传为忽必烈后裔。”铁木耳托托氏是元朝末年的一位官员,官至侍郎,因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故被人提前告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农民大暴动。他得到消息后,带着家眷连夜向北逃遁。

途中,托托氏一家不幸被起义军发现,只见这里的土岗连绵起伏,岗下一片大荒滩,滩里长着一人多高的黄蒿草,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正是一处容身的好地方。

托托氏心中大喜,立即带着家人钻进草丛,选择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追兵最终没有发现他们,扑空而回。托托氏一家虽然一时侥幸躲过灾难,却不敢继续往北走了,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居住下来。

他令全家人脱掉蒙古族服装,换上汉人衣服,改说汉人方言。同时,全家人日夜不停、披荆斩棘、开垦荒滩、营造屋舍,谋长久生存之计。为感念黄蒿草的救命之恩,他们全家人遂改姓黄,托托氏本人更名为黄遵道,又名黄侍郎。黄侍郎是忽必烈的孙子,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么,黄侍郎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因为村庄建在岗上,故村名就叫“岗黄”。

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藏”有故事,追寻姓氏“祖荫”的背后,是以血缘文化记录历史的特殊形式,更是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