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许昌人舌尖上的“老味道”之一

“好面馍”曾是奢侈品 “巧媳妇”要会做烙馍

做烙馍要先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烙馍卷菜,既简单又美味。

□ 记者 毛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许昌民间饮食有啥特色?多年来,许昌人的餐桌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期《许昌往事》,跟随记者一起探寻一下许昌人舌尖上的“老味道”吧!

物资匮乏的年代

逢年过节才舍得吃蒸馍

5月23日,天气晴朗。10时许,70多岁的市民彭玉彩和邻居一起来到市区劳动路一家超市。“孙子想吃窝窝头,我准备买点儿玉米面,回家自己蒸。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经常吃杂粮,能吃上一个白面蒸馍就高兴坏了。社会进步太快了,现在米、面都不缺,想吃啥随便买,这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彭玉彩说。

在彭玉彩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粗粮是普通人家的主食。

许昌市民协主席韩晓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许昌民间日常饮食》的文章,其中这样描述:“以前,小麦亩产三几百斤,很金贵,称小麦面为‘好面’,好面做成的馍为‘好面馍’。小麦磨面不去麸皮,面不白,去了麸皮,100斤麦子大概出85斤面粉,称‘八五面’。八五面蒸馍又白又筋道,越嚼越香甜,粮食紧缺的年代,它是奢侈品,干重体力活儿时,家人生病时,来客人时,逢年过节时,才舍得吃蒸馍。”

小麦之外,其他粮食统统列为粗粮,俗称“黑粮”。用粗粮面做成的馍称“黑面馍”。“粗粮主要包括高粱、玉米、红薯等,尤其是红薯,最为普遍,用红薯面蒸出来的馍是黑褐色的,所以称‘黑面馍’。尽管玉米面馍是金黄色的、高粱面馍是红褐色的,但玉米、高粱和红薯一样都是粗粮。”韩晓民说。

做蒸馍用的蒸笼,简称“笼”,以前多为木制、竹制,后多为铁制、铝制,分笼圈、笼盖、笼篦三部分。笼圈为蒸笼主体,圆柱形,大小高低无统一标准,上口外沿削去少许,下口内沿削去少许,两个笼圈可扣在一起,称“合口”。笼圈内径上部设有三个支点,支撑笼篦。

蒸好面馍要用发面,不经发酵的面称“死面”,死面蒸出来的馍,热的时候黏得噎人,放凉后又硬又瓷实,被喻为“惊堂木”,啃都啃不动。发面蒸馍就不一样了,馍皮白而透亮,馍瓤虚而柔软,热吃软香,凉吃筋香,就什么菜都合适,顿顿吃都不腻,也不伤胃。

“如今很多人蒸馒头都习惯用酵母粉,以前不是这样的。发酵的酵母俗称酵头、酵子或扎头,过去家庭主妇蒸馍时,都习惯把发酵好的面揪下一块,拳头大小,揉成椭圆,往面缸里一扔,下次蒸馍时,它就是扎头。‘留个扎头’常比喻不把事情做绝。”韩晓民说。

蒸黑面馍时,通常不经发酵,用热水和面,然后捏成窝头状,蒸熟后往窝里灌一窝辣椒油或酱豆,掰一块,蘸一下,吃一口,好吃又开胃。

过去,细粮少,杂粮多,哪能天天吃大蒸馍?当然,顿顿吃黑面馍也难以下咽,于是,人们就会把麦面和粗粮面混合起来做蒸馍,称“杂面馍”。

做烙馍

曾是家庭主妇的“基本功”

5月24日傍晚,在市区五一路一小区内,40多岁的市民王燕正在做烙馍,她揪下一个面团,在案板上揉一揉,压扁,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圆片,放到烧热的平底锅里,翻几下,一张热腾腾的烙馍就做好了。

“我在农村长大,十来岁就会做烙馍。在那个年代,做烙馍是家庭主妇的‘基本功’,我妈妈和奶奶以及身边的婶子、大娘们都会做烙馍。我年龄小,起初不会擀面,就帮妈妈烧火,守着鏊子翻烙馍。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做烙馍都喜欢烧地火,就是用三块砖竖起来支起鏊子,在鏊子下面点燃麦秸、玉米秆等秸秆。地火火苗大,做出的烙馍又软又香,比现在用燃气灶做出的烙馍好吃多了。”王燕说。

韩晓民表示,做烙馍的基本工具有鏊子、案板、小擀杖儿、翻馍批儿。鏊子,生铁铸成,圆形,中间稍凸,三条腿。案板须平整,大一些的最好。小擀杖中间粗、两头尖,枣木、梨木等硬木制成,沉甸甸的方觉可手。翻馍批儿,铁条或竹片制成,宽约1厘米,长约30厘米,厚约3毫米。铁制的耐用,但导热快,易烫手,竹制的轻巧且不导热,但不耐用。

做烙馍前先把面和好,不发酵,揪下一块鸡蛋大小的面团,双手撮成圆球状,放在案板上,单掌挤按成圆饼,撒些面粉,用小擀面杖擀成又圆又薄的面皮,放到鏊子上烙熟即成烙馍。烙馍又薄又筋道,人们常把菜裹在里面,称“焰馍卷菜”。

烙馍的包容性很大,荤的素的、热的凉的、生的熟的,无所不能卷,甚至连咸菜、白糖都可卷着吃。青椒炒肉片、葱花煎鸡蛋、韭菜炒河虾、醋熘小豆芽、豆腐萝卜丝等,都是烙馍的黄金搭档。

菜馍、花卷、油馍……

许昌的馍品种丰富

烙馍卷菜,有馍有菜,却不能简称为“菜馍”。许昌人爱吃的菜馍做法和烙馍类似,是在两张擀好的薄饼之间放入拌好的韭菜、菠菜、绿豆芽、小茴香、苋菜等素菜,之后拍打薄饼的边缘使之合为一体,然后放在鏊子上烙熟。

“许昌人制作菜馍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塌菜馍’。菜馍在鏊子上翻几次之后,面饼已熟,而菜馅儿半生,把菜馍放在锅拍上,一张压一张地摞在一起,利用其余热,使菜变得更软、更熟,这个过程俗称‘塌’。”韩晓民说。

菜馍软香,食用的时候可以抹上芝麻酱、辣椒油,咬一口唇齿留香。

“菜蟒、煎饼、油馍、油炸馍、水油馍……许昌的馍种类很多。”韩晓民说。同样带有“油”字,油馍、油炸馍、水油馍三种馍做法截然不同。

油馍用麦面做成,发不发酵均可。将和好的面擀成圆饼,把葱花、盐、五香粉均匀地摊在上面,滴适量香油,撒些干面粉,把面饼卷成长卷,再将长卷盘旋起来,手掌按扁,擀成薄厚适中的面饼放到鏊子上烙熟即成。油馍分层,一层一层地撕着吃,很有趣味。发面油馍很厚,又称千层饼,软香但不筋道;死面油膜较薄,又称葱油饼,虽然筋道,放凉后却难嚼,须趁热吃。

油炸馍又分几类,有油饼、焦花儿、端午节吃的炸糖糕等,有的地方把焦花儿制成麻叶状,称“麻叶儿”或“麻花儿”。焦花儿香脆可口,老少皆宜,但易碎,不便携带。

“水油馍是用烙馍做成的。剩了几天的烙馍,夏季里会变得又硬又酥,春秋天会长霉斑,吃起来口感极差。若把它们加工成水油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韩晓民说。水油馍又称“水馍”,把一张剩烙馍在水里蘸一蘸,平铺在案板上,撒适量细盐、葱花,抹些香油。剩烙馍遇水变软,把变软的烙馍折叠成长条状,放在鏊子上烙得外焦里嫩,即成水馍。水馍口感极好,香味儿不浓但后味儿十足,尤其是葱香,因无其他佐料夺其味,倒也一枝独秀。

许昌人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种类繁多的馍,体现了许昌人的饮食智慧,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