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结编织技艺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独具工艺观赏价值,而且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机械时代汹涌的浪潮,使绳结编织技艺面临严峻挑战。
为保护传统文化,“储蓄光阴工作室”的周龙倩传承传统绳结编织技艺,通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练习,将自己的一生与绳子结在了一起。
【绳结历史】
绳结编织文化,可追溯到“结绳记事”
“我国的绳结编织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先祖的‘结绳记事’。”6月1日,在曹魏古城“储蓄光阴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传统手工绳结编织艺人周龙倩。她告诉记者,中国绳结艺术渊源久远、绚丽多姿,在民俗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易·系辞》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述思维、帮助记忆,都是用绳子打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春秋战国时期,绳结已经摆脱使用的羁绊,以相对独立的审美姿态进入装饰领域。由于‘绳’与‘神’谐音、‘结’与‘吉’谐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禄、寿、喜、财、安、康等无一不属于这两字的范畴。”周龙倩说,也正是因此,绳结编织技艺逐渐向艺术化方向发展,通过不同手法和样式的变化,小小的绳结承载了人们寓以“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的深厚内涵,成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在新婚的帐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长辈用红丝绳穿上铜钱赠予孩子,以求其“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结成绳,挂于小孩儿的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所有这些无不是用绳结寄寓吉祥安康。
【绳结传承】
凭借技艺回溯,继承传统绳结编织技艺
绳结丝丝入扣,看似精巧可人,实则并不简单。它的编织不仅需要一份耐心,而且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
周龙倩自小对传统手工绳结编织技艺情有独钟。从简单用于生活的各种服饰纽扣,到用于家具装饰的家居挂饰、扇坠等,在没有文字记载、全凭技艺回溯的条件下,她从一点一滴学起,凭借着对传统绳结编织的热爱,把结绳编织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这里的线绳有上百种,再加上200多种配色,可以满足顾客的任何需求。”在“储蓄光阴工作室”,记者看到各种色彩的线绳琳琅满目,一些金银饰品配件、绿松石、珠宝等被安放在展示柜内。在一个工作台上,一件绿松石被五颜六色的线绳缠绕,各种线头看得人头皮发麻。
“这些年,在继承传统手工绳结编织技艺的同时,我与时俱进,加入更多新鲜血液。我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也有不少收获。”周龙倩说,近年来,她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琥珀鉴定师、中国地质大学绿松石鉴定师等证书。
“每一件饰品都有自己的价值与故事。虽然绳结编织用材价值不高,但我们不能以原材料的价值来衡量工艺的价值。”周龙倩说,每次接到顾客的私人定制,她都会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设计,如宝石选择、题材设定、绳种配色等。在初步完成设计稿后,她才会开始编织,然后进行宝石固定等后续工作。每一件饰品的编织都需要大概一周的时间。
【绳结发展】
通过口传亲授,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绳结编织用材的价值,决定了其成品的价值。也正是因此,学习该手艺的人并不多。”周龙倩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绳结编织技艺,把绳结编织文化发扬光大,她开办了“储蓄光阴工作室”,通过拍摄饰品编织视频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但真正潜心学习绳结编织技艺的并不多。
“大多数人只是好奇,个别人尝试编织一两件作品后就放弃了,真正学习这门手艺的还是业内的同行。”周龙倩说,即便如此,她仍会系统地教授更多人学习这门传统技艺,通过口传亲授的方式,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绳结编织技艺没有文字记载,传承全凭技艺回溯,即便网上有一些视频,也是最简单的编织技艺。”周龙倩说,她曾见过一个新疆的老奶奶,70多岁了仍在学习绳结编织技艺,编织的绳结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周龙倩和新疆老奶奶由于爱好相同,于是不断交流、借鉴,慢慢地,各自的绳结编织技艺也有所提升。
从上古时期的绳藤记事,到如今成为广为人知的艺术,该技艺的存在似乎早已超乎一条简单的红绳。
透过小小的绳子本身,连接起的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传承的是不朽的文化精神。
绳结绚烂多姿的艺术造型、丰富瑰丽的色彩语汇、深藏沉淀的文化象征,暗含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跨越千年的情结,传承的是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其中,难能可贵的是周龙倩这一份传承精神,让无数后辈见证先祖的智慧,欣赏到中国追求“意蕴”的传统艺术魅力,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不朽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