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许昌姓氏文化探源8

许昌慕氏源自鲜卑慕容氏

□ 记者 毛迎 文/图

市区西湖公园的“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左一为许昌大儒慕甲荣。

在市区西湖公园,有一组“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自西向东排第一位的是许昌大儒慕甲荣。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以拔贡中举,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入言》等。

慕甲荣是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村(今大慕庄社区)人,大慕庄是许昌慕姓居民的聚居地。大慕庄社区文化协会会长、82岁的慕天佑牵头编纂了《慕容、慕氏族史》一书。“在我们大慕庄社区,慕姓是大姓,有200多户1000多口人,周边的小慕庄、大郑庄等社区也生活着一些慕姓居民。经过考证,许昌慕氏源自鲜卑慕容氏。”7月14日,慕天佑对记者说。

姓氏溯源

慕姓为复姓慕容演变而来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是个神秘的家族。慕容世家多代居于江南,擅长武术,为燕国皇室后裔,致力于燕国的复辟事业。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慕容复这个人物,其与丐帮帮主乔峰并称武林两大高手,名满江湖,人称“北乔峰、南慕容”。

小说中的情节有虚构的成分,但在历史上,慕容这个姓氏确实与燕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晋书·慕容廆载记》称:“时(魏初)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意思是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三国时鲜卑的首领莫护跋见了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看到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与“慕容”二词读音相近,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所以,从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开始,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的名称和姓氏。

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其孙慕容俊称帝建立燕国。东晋十六国时,燕国先后经历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多次灭亡、重建,慕容姓氏就此广泛流传。

根据鲜卑慕容氏后人慕喜安主编的《慕容、慕氏、容氏族谱》记载:“自鲜卑首领莫护跋率众迁至辽西,以‘慕容’为姓后,1000多年来,演化的“慕”“容”姓,其源均为鲜卑慕容。”

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居民以慕姓居多。《许昌慕氏家谱源流》记载,慕姓为复姓慕容演变而来。许昌慕氏与慕容氏究竟有何渊源?

“据《许昌慕氏家谱源流》记载,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慕氏族群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有1000多人。从大慕庄迁徙出去的慕氏分支族群众多,周边的灵井镇大郑庄社区、杨堂社区、岗杨社区以及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水溃村、许昌市区白庙等地生活的慕氏族群,都是从大慕庄迁徙出去的。”慕天佑说。

民间有“燕、慕是一家”的传说。据传,慕容氏先后建立前燕、后燕等,后因与邻国交战而终。慕容氏族为保全家人,一部分人去“容”姓“慕”,一部分人则以国号“燕”为姓氏。

大慕庄有慕姓居民1200多人、燕姓居民200多人。“‘燕、慕是一家’,大慕庄社区的慕姓、燕姓都源自复姓慕容,这在《慕容、慕氏族史》上有明确记载。”慕天佑说。

名人故事

许昌大儒慕甲荣名扬江浙

在大慕庄社区,慕甲荣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讲几段关于他的故事。

“先祖慕甲荣19岁考中秀才,24岁由拔贡中举,曾任禹州训导。”慕天佑说,慕甲荣,字冠舻,出生在大慕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为二房所生,兄弟排行第六。慕甲荣7岁入学,聪颖好学。为给母亲争光,他将书房设在楼上,除大小便外从不下楼,人送外号“活柩子”。

1933年,朱又廉编纂的《许昌县志》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著有《述德堂小草》《述德堂诗稿》《述德堂大小塾课先入言》等书,均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刊刻行世,成为当时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

进士考试落第后,慕甲荣先后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因学识渊博、因材施教,其弟子中有多人任知州、巡抚等职。因此,湖北、江浙一带誉称其为“慕夫子”。

慕甲荣的后人慕福全说,慕甲荣不仅在本地开办私塾,而且曾先后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他学识渊博,教育学生有独到的方法,在江浙一带很有名气。有一年,慕甲荣选送8名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有7人考中,留下了“八考七中”的美谈。

“慕甲荣才华出众、教育有方,在江浙一带被尊称为‘慕夫子’。至今,江浙还流传有他的‘智取宝剑’‘奇解无名碑’‘喜对翰林碑’等传奇故事。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并撰写了不少蒙学教材,影响非常广泛。”慕天佑说。

文脉传承

大慕庄人才辈出

清代名儒慕甲荣创办的私塾名为“述德堂”。在慕甲荣的影响下,大慕庄文人辈出,且教育之风浓郁。

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国时期,大慕庄的慕甲荣、慕灿西、慕水清、慕丙午等先后开办过私塾,大量村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为重视教育,大慕庄人才辈出。

据统计,慕甲荣创办私塾“述德堂”后,大慕庄先后出现了19位文化名人,有秀才、举人等。近年来,该社区走出了2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为社会贡献力量。

慕天佑今年已经82岁了。他1958年入伍,后转业到湖北省黄石市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大慕庄社区开办文化大院,并在文化大院的大门上悬挂“述德堂”牌匾。

经过不断完善,如今的文化大院不仅有图书室,而且有展示陶瓷文化、茶文化、戏剧文化、近代证券、军营文化等的文化专柜。“名圣室”里还有老子、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等2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让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述德堂’是先祖慕甲荣创办私塾的名称。《述德堂小草》《先入言》《评改先入言》这几本书都是先祖慕甲荣所著。2010年,我和几位慕氏家族的后人幸运地寻找到了这几本书,并将它们放在展柜里供大家参观、学习。”慕天佑说。

在大慕庄文化大院的墙壁上,镶嵌着24块牌匾。清代,大慕庄有20多户人家的门楼上或者中堂的墙壁上挂着牌匾,有功名匾、贺寿匾、文魁匾等。这些牌匾有的流传了下来,被户主精心收藏,有的已经损毁。慕天佑收集并复刻了部分牌匾,这些牌匾见证了大慕庄的历史。

慕天佑等25名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文化协会,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发展社区文化等。他们自筹资金先后印刷了《述德堂文化》《慕容、慕氏族史》等册子,以家风家教、传统文化、道德操守等为主要内容,对大慕庄的村史及人物事件进行总结,留住了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