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许昌姓氏文化探源9

“惟楚有才”的楚姓源于楚国

楚正泰故居 资料图片

说起楚姓,很多人会联想起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文学更是独树一帜。岳麓书院大门前,就有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那么,楚姓和楚国有什么渊源?生活在许昌的楚姓有哪些故事?7月20日,记者来到禹州市,对此进行了采访。

□ 记者 张铮 文/图

姓氏溯源

以国为姓,楚姓源于芈姓?

当日下午,在禹州市区一民居内,禹州市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楚长江拿出一本《楚氏家谱》,为记者讲述禹州楚姓的故事。

“楚姓源于芈姓,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楚长江说,据史籍《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后迁都于郢城(今湖北江陵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氏。

楚姓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伴随着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大国,国势之强,几无能敌。随着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姓人也不得不向外边迁徙。

南宋至元代,楚姓因战乱之苦,南迁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明洪武年间,山西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但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至今的1000年中,楚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态势,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河南为楚姓第一大省,楚姓人口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40%。

“我们这支楚姓居民,是从荥阳迁到禹州市鸠山镇楚黄庄村的。”楚长江说,明末清初,豫北荥阳楚姓一支为躲避战乱漂泊至此后,历经400余年时光,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楚姓居民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

说起豫北荥阳楚姓的由来,楚长江说,北宋末年,金兵攻占开封,宋代史学家楚衍的后人楚谋与同僚反抗金人而死难。其子孙逃难至荥阳定居。明洪武年间,楚谋的后人楚谅、楚敬兄弟受徐达、常遇春招安,随军北征,屡立战功。楚谅被封为大同总兵,楚敬被封为直隶庐江知县。后来,燕王朱棣起兵,楚谅未从,被逼自杀,其长子于永乐四年从荥阳迁到宜阳避难。楚敬后人仍居于荥阳。因荥阳在东,宜阳在西,所以就有了“东九门、西四门”的说法。

除了楚黄庄村,禹州楚姓聚集地还有褚河街道办事处楚庄村。对于楚庄村,有这样一个传说:唐代禇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纳武则天为昭仪,被贬至越南爱州,其后裔唯恐株连,遂将“禇”改为“楚”,现居于河南禹州褚河一带。

名人故事

楚正泰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

秦灭六国之后,楚姓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宋代以前,楚姓人见诸史册的很少,一直到宋代以后,史册上所载的楚姓人才多了起来。

宋代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枢密使楚昭辅、骁卫上将军楚公辅、史学家楚衍、祥符科进士楚咸等。到了元代,又有著名的楚鼎。明代则有进士楚荆瑞、都御史楚书佥,还有楚樟、楚淦等一大批名人。

楚黄庄村曾出现过一个让全村父老乡亲都感到自豪的人物,他就是民国初年的革命志士楚正泰。

据《禹州市志》记载:楚正泰少年聪颖好学,熟读四书五经。青年时期,楚正泰接受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其中一次在千人参加的讨袁民众聚会上,他铿锵有力的演讲博得众人阵阵掌声。聚会进入高潮时突然有人走到他跟前附耳密言:“袁世凯的马队快要到了。”楚正泰沉着冷静,顺手拿起琵琶演奏动听的音乐,待人心稳定后,借口方便一下悄然离去。

后来,楚正泰投笔从戎,考入郑州陆军军官学校精读军事,1918年入国民革命军豫军任参谋长,在孙中山发起的护法北伐中,又担任第九路军参谋长,1921年因故在潢川英年早逝,终年36岁。

如今,位于楚黄庄村的楚正泰故居依然保护完好。楚正泰故居坐南朝北,为二进四合院,现存二进、倒坐、垂花门、东西厢房和正房,均为青砖红石墙体。故居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是豫西山区现存少有的近代四合院建筑、研究中国地方民居的活教材。2017年1月,楚正泰故居被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楚黄庄村村民楚振红是楚正泰故居现在的所有人。他自费对老宅进行了修缮,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院落的古朴风貌。未来几年,他还计划对院墙、地面进行维修,让老宅更好地保留下去。

楚氏家祠

河南军区机关曾驻扎在这里

说起楚姓,我们还要讲讲这个家族的红色故事。

楚黄庄村这个只有352户人家的小山村,却有着厚重的红色底蕴。该村的男女老幼都能说上几句关于这里的抗战历史。

“楚黄庄村的楚氏家祠和楚正泰故居就是河南军区机关旧址的一部分,是革命先烈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遗产!”楚长江说。

当日下午,记者在楚黄庄村看到,一间砖瓦房的北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书“楚氏家祠”4个大字,旁边还有“民国十六年”等一行小字。

“民国十六年是1927年。算起来楚氏家祠的年龄比我大得多!”楚长江说,1945年4月,河南军区一支队、四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攻克禹西重镇神垕等敌军据点10多处。随后,河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医院等机关相继迁至楚黄庄村、官寺村一带。河南军区机关在当年春末夏初迁至楚氏家祠,王树声大将就住在里面。

那时,楚氏家祠的大门、二门和王树声大将的屋门前共设有3道岗哨,有6名战士站岗。院子南端的一个窑洞是河南军区司令部电讯室,上方的土崖上还架设有天线。

如今,70多年过去了,楚黄庄人并没有忘记当年的“荣光”,对革命遗迹保护有加。楚黄庄村还尊师重教,楚姓居民在行政、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楚黄庄村凭借美丽的风景、说不完的故事、厚重的红色底蕴,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