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她用新时代的审美碰撞古典,让历史悠久的书法年轻了一把,也让古典艺术真正走入生活。她就是我市“80后”书法老师李方。在李方家里,你随处可以看到用于书写的笔墨纸砚,墙角处发黄的宣纸,书桌上还未干涸的墨迹,以及墙上悬挂着的习作,除了生活区域外,无一不是她书写的舞台。
7月27日,在李方书法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许昌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李方老师。李老师正在临帖,看到记者前来,她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与记者攀谈起来。
1.让青少年的书写 进入由静到定的状态
“纵横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字承载着奔涌不息的国风气韵,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书法在古代不仅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而且一笔一画中包含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李方说。
写一手好字有多重要,它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学习和工作中交流的外在反映。
“为什么学校会开设书法课?为什么考试试卷会有字面分?因为字体的表现力不容忽视,它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品味和态度。”李方说,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作业书写工整的孩子更易赢得老师的青睐,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俗话说,胸中有数,下笔可观。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这种美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它是与其他事物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笔画特征、技法、理论、表意极为广泛。在任何时候,全神贯注地写好每一句话,都需要大脑的指挥和眼睛的配合、双手的不同运动,以及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青少年由于心性还不沉稳,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整体表现出浮躁的一面。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让其读书、学习知识其实很难。学习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文化艺术素质,形成书法特长、爱好。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能让青少年沉静下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由静到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但能提升其书法艺术修养,而且能培养其严谨稳重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刻苦学习的能力。
2.让书法承载精神 传达个人才情气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出现弱化了书法的实际功能,也让我们与书法渐行渐远。在很多人看来,书法练习是老年人做的事,因为老了才有多余的时间纠正自己的字体。青少年只要学习好,字体对学习、工作的影响并不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问我,到底是‘学霸’本身字写得好,还是字写得好更能成为‘学霸’。其实,在我看来,字写得好的孩子大多成绩也不会差。”李方说,让孩子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书法,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相辅相成,考试更有把握。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现如今,很多参加工作后的年轻人前来咨询书法练习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一部分年轻人感觉自己的字拿不出手,特别是在签字的时候,你的字写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工作氛围,甚至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度。
“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精神面貌。”李方说着拿出一本字帖让记者看,如这个书体虽然清瘦,但是藏着一种风骨,让人能感受到洒脱自如、超然物外的气质,而这个书体豪放有力,让人感受到胸怀万里、豪气干云的精神。
“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关单位重视书法写作。就拿我市来说,前段时间政府部门举办了公务员之间的硬笔书法比赛。现在,宣传部也在组织硬笔书法比赛。”李方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而且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王羲之的行书之所以形质坚毅、神采俊朗,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是因为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
3.让书法融入生活 让艺术流通于大众
书写是汉字的艺术实践过程,是人的审美意识对象化到汉字之中、使汉字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协调性、整体性、稳定性,是汉字的美学原则。协调性是核心,只有协调才能实现整体性与稳定性。
书法好像就是写字,但绝对不仅仅是写字。汉朝辞赋家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
作为书法老师,李方常以各种尝试将书法与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将书法“年轻化”。例如,她将自己执笔写下的春联贴在家门口,让这份祝福变得更有意义;她选用一些底纹更加多彩的纸张书写,让纸与书法变得年轻而鲜活。在李方看来,多一个人停下脚步看字,世界就多了一次审美的沟通。
在习惯敲打键盘的快节奏生活中,现代人写书法已经变成了一种消遣。就如李方所倡导的书写自由一样,不必在意过多的条条框框,不一定要写得好才能动笔,在心情舒畅的时候铺纸提笔,学会享受当下书写的放松状态,用毛笔字取悦自己,让书法融入生活,让艺术流通于大众,这才是一种别样的延续与传承。
□ 记者 李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