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颍阳镇有一个叫小河村的村庄,这个村庄紧挨颍河与小泥河。村民都姓关,明朝时从山西解州迁徙至此,他们都是关羽的后人。历史上,小河村人传承祖训遗志,重视教书育人,先后走出了知府、知县、举人、进士、参军和翰林等。不仅如此,小河村周围还遍布古迹遗存,有春秋城颍遗址、郑庄公掘隧见母处等。故事、传说使小河村充满了厚重与沧桑。本期《许昌往事》,记者走入美丽的小河村,为读者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村庄。
关姓人是关羽的后人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邓军
小河村的人由关羽的老家迁来
7月29日,记者驱车从许昌走311国道一路向西,到襄城县颍阳镇后,再往西驶入前往王洛镇的县道,过颍桥回族镇向北行驶不远,就到了小河村。
车即将进村时,只见路边竖立着一座红颜色的仿古式钢架牌坊,顶脊中间有二龙戏珠的雕塑。牌坊的左右楹联写有“西望嵩岳祥和地,东临颍水金碧湾”的字样。
村庄里,水泥路宽敞平整,两侧的绿化树木葱郁,玉米、黄豆等庄稼长势喜人。
“我们都是关羽的后人,从关羽算起,我是第59代后人。”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今年81岁、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关西坤说,小河村现在有1000多口人,除在本村定居的两户人家的亲戚外,村民都姓关。
关西坤说,他们村的第47代先祖关世潭,看好位于颍河与小泥河交汇的“小半岛”,以及此处多面环水的优美环境和独特地理位置,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从附近的大河关村迁至小河关村。而大河关村的第43代始祖关建忠、关益忠兄弟俩,是由山西解州,也就是关羽的老家迁徙到河南襄城的。
“我们颍阳镇还有大河村和关店村,村民都姓关。”关西坤说,“以前,村子里住着李姓人,村子叫李庄。后来,李姓人在村子里发展得不是太好,人们就把李庄改称为小河关村。”关西坤说,大人为了不让后代称村子为李庄,只要听到小孩儿提起李庄这个名字,就会给孩子一巴掌。孩子只要改口说村子叫小河村,大人就会赠给孩子一个糖果。
“大人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逐步转变认识,更改了村名。”关西坤说。
至今,关姓人在小河村繁衍生息已有400多年。
不大的小村庄人才辈出
关姓后人认为,数百年来,在武圣人关羽的佑护下,小河村一直焕发出人丁兴旺的勃勃生机。
“作为关羽的后裔,我们关姓传承祖上家训,继承良好家风,呈现出枝繁叶茂、人才荟萃的良好景象。”关西坤说,许昌的春秋楼、灞陵桥等三国文化遗迹,都与他们的始祖关羽有关。作为关羽的后裔,能在许昌生活,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在小河村繁衍生息的关姓人,秉承祖训,耕锄之余不忘读书。清嘉庆年间,村里出了一个钦赐翰林,名叫关梦才。后来又出了两名贡士、1名进士,仅明、清两代时知府第一佐官就有4人。还有后来的武举人关意诚、司禄参军关宪章等,可谓人才辈出。
尤其是清康熙丁酉科武举人关意诚,事业发达,在襄城县有一定的名望。他的五个儿子关凤来、关凤舞、关凤翔、关宪章、关禹卿,在村里建有一排五座四合院式的房屋。房屋大门朝南,高大气派,后门朝北,至今还保留数间门楼和老房子,被襄城县文管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采访中,关西坤和现任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关保民,带领记者来到村子中间,参观关意诚儿子们留下的群体老宅。只见老宅门楼高大,蓝砖结构,气势不凡。
在另外一座老房子里,还生活着关姓的后人。老房子虽然历经风雨的洗礼,显得破旧,但横梁、立柱、门窗等材料看着还很结实。在客厅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长约两米的匾额,上写“茶苦松贞”几个大字。
“我自嫁到关家就在这里居住,现在是暑假,孙子从学校回到老家,和我一起在老宅里居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说。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条街。在一处二道门(后门)上看到门上方和两侧的蓝砖上有字雕的痕迹。“我记得上面的文字,横批为‘故址平常’,上联是‘今世泽莫如为善’,下联是‘振家声还是读书’。”关西坤说。
村民关世显年轻时就读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后他没有从军,而是回到家乡,在乡里教书育人。后来,关世显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分别在附近的几所学校任教。
1999年,从学校离休的关世显历经数月,行程周边多个县市,经过走访关氏后人,写出《关氏家谱》。
“凭心壶”的故事
小河村有很多故事与传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如今,在村民关中勋家里,有一把倒酒用的“凭心壶”,传说为武则天用过的酒壶。
今年82岁的关炎得说,关中勋的父亲关和祥小时候在襄城县城给一个大户人家当书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中勋准备回小河村老家时,这家大户的主人为感激他多年的精心照顾,拿出一把酒壶送给他。
“这把酒壶很有来头,村里不少人见过,它是一把瓷壶。”关炎得说,据说,这把酒壶武则天在宫中宴请大臣时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