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许昌往事

皇上恩赐关梦才为翰林?

襄城小河村旧事(三)

小河村村头的仿古牌坊 记者 黄增瑞 摄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邓军

核心

提示

从古至今,民间文化都以旺盛的生命力世代相传,散发着芬芳。它更是一个地方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来讲,民间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

历史上,小河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其中,翰林关梦才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那么,关梦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啥放着官不做,隐居在家?他与当地传奇人物李三经有哪些故事?

关梦才游古刹解读皇帝诗句

翰林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它的由来可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被选拔出的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起草由皇帝发出的机密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到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翰林主管编修国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

能当上翰林的都是精通文墨的大才。著名诗人李白就曾翰林供奉,白居易也当过翰林学士。

那么,小河村的翰林又是咋回事儿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今年82岁的村民关炎得说,村里已故离休教师关世显在1999年修序的《关氏家谱》中记载,关梦才是清嘉庆年间的翰林,当时他的年龄已近六旬。

有一天,关梦才骑着他的小毛驴,拿着他的长烟杆,来到许昌县(现建安区)椹涧乡的三岗寺赶会。三岗寺又叫等子寺,据说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异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关梦才来到寺院前,他把小毛驴拴在一棵柏树上,而后进入寺院。他在一面影背墙上看到一首诗,感到很好奇。

“这首诗的内容以前我还记得,如今忘记了。”关炎得说,当时,关梦才一边吟诗,一边自言自语地解读。他的解读被站在墙边的两个人听到了。他们一边邀请关梦才先进屋喝茶,热情招待他,一边安排人快马加鞭,进京向朝廷报告,说有人把皇帝题在三岗寺的诗破解了。

当时,皇帝之所以把诗题在这里,是做梦梦见这里要出人才,所以,写诗出题,看谁能解答。

能破解诗意者,肯定是个人才。朝廷连下圣旨,要求关梦才进京为官,由皇帝恩赐为翰林,并为其送来官服、官帽、官印等。但关梦才性情古怪,清高耿直,不为俸禄官职左右,坚决不受。“传说当时有‘汉人不保清’的说法,当时的朝廷也拿关梦才没办法。”关炎得说,虽然成了翰林,但关梦才一直隐居在家,有关关翰林的故事也是后人口口相传的。

女儿出嫁却不陪送嫁妆

多年来,有关翰林关梦才的趣闻在民间源远流传。这些趣闻经过时间的洗礼,不免有些夸张,甚至神乎其神。

女儿出嫁时,关梦才没有给女儿几件像样的嫁妆。为此,女儿出嫁后,婆家人很看不起她。

过了一段时日,女儿回到娘家,一脸的不高兴。翰林问女儿怎么了,他的女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父母诉苦,诉说在婆家的遭遇。

关梦才听后,非常自信地告诉女儿:你回去给公公、婆婆说,到下月的八月十五,我就把丰厚的嫁妆给你送过去。女儿回到婆家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公公、婆婆。公婆一家人非常高兴,认为关翰林终于舍得“出血”了。

到了送嫁妆的这一天,县官、乡绅等名流纷纷前来祝贺。

关梦才对大家讲,大家前来祝贺,他很欢迎,但不准任何人随礼。接着,关梦才让人把自己家里的桌椅、柜子等木制家具一一拆掉,让大家每人拿一个构件,到女儿的婆家,再把构件安装成完整的家具。

因为送嫁妆的人太多,关翰林的亲家摆了很多宴席进行招待,室内安排不下,就把宴席摆到村外的田地里,但是送嫁妆的人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关翰林的亲家知道得罪了亲家,赶紧到小河村赔罪,说以后再不提嫁妆的事了。这次送嫁妆,关翰林为女儿挣足了面子,使女儿婆家的人再也不敢欺负她了。

关翰林与传奇人物李三经

李三经,群众又叫李三教、李三搅。他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是颍桥镇南街李家拐人,本是一个木匠,又是一个传奇人物。

村民关西坤说,李三经自幼聪明伶俐、机智过人,还愤世嫉俗。

记者在前些年的《许昌往事》版面,写过他的故事与传说。如今生活在平顶山市的襄城人杨绍卿,前些年写过一本名为《李三教传奇》的书。发生在李三经身上的故事可谓“大小几十筐,故事用车装”。

李三经本是一个木匠,他与关翰林有哪些故事呢?

有一年,关翰林到颍桥南街邀请李三经来家里制作窗户。李三经嘴馋,看到关翰林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拿起来就吃,一点儿也不客气。这让关翰林一家人非常生气。

这一天,关翰林让家里的厨子在房间的条几上放了几个硬邦邦的干馍,而后家人就到田里干农活儿去了。

到了晌午,李三经有些饿,便在关翰林的家里找吃的。他发现条几上放有几个干馍,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就吃。

关翰林一家人在田里忙完回到家,看到干馍没了,关翰林便故意大声问谁动干馍了。李三经笑着说自己饿得都干不成活儿了,就把干馍给吃了。关翰林一听,告诉他那干馍是毒老鼠的诱饵,馍里有老鼠药,一下把李三经吓得不轻。

接着,关翰林指挥人用一张凉席把李三经卷起来捆绑结实,而后从茅厕里端来半盆屎尿,强行给李三经“灌肠”,让其反胃呕吐,于是就有了“李三经吃屎”的笑话。

“有关关翰林与李三经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颍桥和颍阳一带广为流传,如果找几个老人聊天儿,一天也说不完!”关西坤笑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