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文/图
核心提示:一个家族兴盛,离不开读书。
禹州马氏,从马文升开始,明清以来出了4名进士、15名举人、15名贡生,是禹州的名门望族。
如今,位于禹州市老城区的“马悫别业”,历经500余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讲述着时光的故事,记录着马氏后人的奋进历史。
“马悫别业”
造山引水泉溪相伴
8月9日傍晚,记者在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炎甫的引领下,走进了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悫别业”。
在这里,记者如同穿梭在时光隧道,回到了500年前的马家花园。走过“马悫别业”悠长的过道,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八卦洞,典型的明代豫西民居。马炎甫告诉记者,八卦洞按照八卦的形状建造,一些不熟悉此处的人走进来很容易迷路,搞不清自己是从哪个门进来的,该从哪个门出去。而这,正是八卦洞的巧妙之处。
在八卦洞的上方,是用太湖石搭建的城市山林。“虽然年久失修,但还能看到马家花园当年的宏伟。”马炎甫说,“马悫别业”是马文升去世后,皇帝赐赦的建筑,由马文升的裔孙马悫历经多年建成,逾两亩之大。
远道而来的太湖石依照山势变化肌理而建,匹配轩昂气度。其下暗藏依八卦阵图布局的窑洞,高大深廓如临迷宫,与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唇齿相依,合围成一方纯净空间。假山、幽洞、清湖、湘植花木,常开放供人游玩。
马文升的裔孙马悫,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马悫初任临淄知县,修建学舍,培育人才。该县有个路生,称霸乡里,他即绳之以法,全境安静。在任雄县知县末期,百姓在衙前为他建“去思碑”。
不久,他升任户部主事。在任期间,马悫勤政爱民、乐善好施,尤其钟情教育,口碑极佳,后因被人诬陷,罢官归里。
马悫回乡后,为家乡扩建了黉学,重建了北关石桥。临终前,他倾其所有刊刻《齐民要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以至于死后没钱买棺椁,百姓凑钱埋葬他,数千人扶柩哭送十余里。
书香门第
一门4进士,光耀门楣
“从马文升开始,马氏家族出了4名进士。”马炎甫说,明朝时期,禹州的官员为祭祀禹州籍名宦,建有“乡贤祠”,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由知州史廷桂重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学正孙铸重修,其中祀有马文升、马安、马纪。
“五马寻春坊”是为马文升的长子,官至六安知州马璁立。“进士御史坊”是为马文升的堂兄马文麟之孙,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官至江右参政,曾任过御史的马纪立。“世御史坊”是为马纪、马斯臧父子所立。马斯臧,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左参议,也曾任过御史。马文升的裔孙马悫,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
马文升仲兄马文麟,岁贡出身。初仕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西部、长江北岸)知县。未满三年,其母去世辞职。守孝三年后,补江明县(亦属江苏省)知县。因其廉洁,江浦人编歌谣曰“可惜洛阳川上月。不照江浦照江阴”。在江阴任职三年,马文麟奉调进京,途中痛故。他的行囊空空,众人称廉,提学石公为他立坊题字“云霄星风”,并作墓志铭。
马纪也是钧州(今禹州市)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历官雄县知县、山东道御史,曾按察四川,调九江知府,终官江右参政。他抑强扶弱,秉公办案,裁减商税,禁溺女婴,人称“包老”。
马斯臧在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乡试时,考礼经(即《周礼》)名列第一。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登进士。初任三原知县。不久升为御史,巡按南直隶。因防御倭寇有功,调任山西布政左参议任右都御史,海瑞为其做墓志铭。
如今,位于禹州市老城区的“马悫别业”“垂光洞”和观耜园的“明农堂”,以及马文升对钧阳宫、忠臣张良孝子黄香的碑刻题词等珍贵遗存,活态传承着禹州马氏五百年的基业和血统。
耕读教子
重振家业,勤勉务实
明末李自成义军攻破禹州城后,城内的朱姓分封王及其家属多遭杀害,马氏一族流离失所。这个由马荣、马文升、马纪、马斯臧、马悫等励精图治200年打造的名门基业及显赫家产被洗劫一空,以耕读传家起家,依靠朝廷俸禄和租地收入走向辉煌的显赫家族开始走向窘境,渐趋没落。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马氏后人马浚还乡,适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平蜀回归时过禹,奏请录用前朝名臣之后,马浚以亲丧未葬不去赴任。
此时,马氏家业重新回归业主,马浚以安居故居明农堂,以耕读教子,告诫子孙,其先祖皆官宦名士,因兵祸衰退不振,希望今后重振家业,勤勉务实。
清朝时期,著名理学家马时芳14岁随父任住安福(今湖南临澧县)官署,就学于王宜震门下,开始接触古圣先哲的学说,后对理学产生兴趣,潜心研究。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马时芳乡试中副榜,以后再试,因文章不合考官意图,试卷被批抹,一气之下写了《归来诗》,绝意科考,只当过小官。除执教外,马时芳还专心研究理学,写出了《道学论》《求心录》《马氏心书》《朴丽子》《风烛学钞》《评点智囊补》等,总计不下百卷。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其作品被人视为珍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