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初春,虽然寒风依旧,但清潩河岸边的迎春花、桃花、杏花依然昂首绽放,徜徉在花丛中的父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挚爱的这片热土。
父亲自号颍川老翁,生在颍川、长在颍川、耕耘在颍川、笑眠在颍川。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融入了家乡的生生息息,品味了家乡的酸甜苦辣,目睹了家乡的日新月异;除求学、开会、走亲访友外,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自诩颍川老翁,名副其实也。
父亲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他当过教师,从小学教起一直教到高中,培育出了多名清华、北大的学生,并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了他用心血和汗水写就的教学专著《浅谈中学生创优教育》。他做过诗人,数十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汝水情深》《汝水行吟》《神州行吟》《古城诗韵》《中华诗词写作入门》等九本诗词专著,曾三次受邀参加中华诗词北京峰会,被授予“中华诗人”“书香之家”“诗词之家”“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父亲是遗腹子,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44年。他出生后不久,老家颍阳镇就被日军攻占。父亲一生经历过因贫穷辍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被人冷落、疾病折磨等坎坷经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坦然面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年轻时目光坚毅,年迈时目光慈祥。
父亲和别人不同,他从不会用忆苦思甜的方式教育我们,也很少以自身经历对我们说教。他只会辛勤耕耘,默默地付出。父亲当过民办教师、做过副校长,除教语文、数学外,还会和老师、学生谈心。他常常是我们吃过饭了才回家,最后只能喝点儿剩稀饭。有时候,他回来早了就蹲在门外看书,等我们吃完饭、母亲刷完锅了,才发现父亲还没吃饭。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吃饭,父亲总说忘记吃了。其实,我知道他是怕粮食吃得快,剩下的日子我们没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