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在陶瓷界、艺术界赫赫有名,因为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还被文化部授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样,其儿子杨晓锋也声誉响亮。杨晓锋是杨志的大儿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在广州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中,杨晓锋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方面有重大贡献、德艺双馨的工艺美术领军人物的国家级称号。能获得这一荣誉,是千千万万工艺美术界人士一生的追求,也是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然而,由于它的要求极高,很多的工艺美术工作者虽然也努力为之奋斗,但仍与此无缘。
在如此严格的条件和激烈的竞争下,为何在父亲获得这一称号的16年后,其子也能获得如此殊荣,双双成为钧瓷界的领军人物呢?
神奇的土地是培养我们成长的沃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块“圣地”造就一批工匠。
千年神垕镇因钧瓷而闻名,由陶到瓷的进化演变说明神垕历史与华夏历史几乎同步。自唐代以后,这里的陶瓷产业逐渐兴盛,北宋徽宗时,神垕钧瓷达到了兴盛地步,镇内窑炉林立,店铺密布,深宅大院,鳞次栉比,商贸云集,车马喧嚣,一派繁荣。古人云“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变天,商家遍地走,日进斗金钱”,描绘了神垕古镇烧瓷的繁荣景象。
千年岁月的变迁历史,薪火相传的陶瓷生产,形成了神垕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景观,这里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窑址恰似一部铭刻在大地上的神垕钧瓷发展史,承载着钧瓷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伯灵翁庙、花戏楼,古街、古寨等建筑,古村古乡,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千年亘古不变的窑火,也造就了一大批钧瓷工匠。
杨志说:“我从小在这有着深厚文化的土地上生活,这片充满艺术底蕴的土地滋养了我,熏陶了我,培育了我,为我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的岁月空间,因你而美丽
人世间,大多取得成功的人,除了先天的优势、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以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够遇到“贵人”,即有众多支持、帮助自己的人。杨志、杨晓峰父子俩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支持与帮助。杨志大师说:“如果没有发展钧瓷的好环境,党和政府的支持,还有和我一起摸爬滚打的同行的帮助、鼓励,我不可能成为大师。”比如20世纪70年代,他所在的钧瓷一厂紧跟形势,设计烧制的钧瓷都是样板戏中的主要人物。杨志在一次市里召开的钧瓷生产讨论会上,提出了要创新钧瓷产品。在众说纷纭的辩论声中,厂长刘国安支持了他。在技术上,他又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和工匠王松申的帮助,共同设计创作了以“丰收”为主题的丰收瓶。丰收瓶一经问世,便在艺术界、收藏界引起共鸣。后来,在钧瓷鉴定会上,专家评估其价值达100万元。
回忆起过去同行的帮助,杨志很感慨,重复着这么几句话:“只因我们钧瓷人是同路的,为了钧瓷事业同甘苦,共患难,同流泪,共喜乐,相互支持,哪怕是濡沫凅辙的点滴帮助,即使是在艰辛困苦的日子里,或是挥汗如雨的火炉旁,都会给我带来宽慰和希望。”杨晓峰也常常说,自己成绩的取得是热爱钧瓷的同行一起成长、一起拼搏的结果。
在杨晓锋一次收徒的仪式上,他声泪俱下地讲了一件事:第二天的收徒仪式上有一个仪程,需要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参加,杨晓锋去请了他几次,其都因种种原因推辞了。在他的一个同行朋友的帮助下,最终请到了这个仪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杨晓锋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经常会有人帮助他,是大家用爱心组成了他通向大师的路。
所有的魅力在于杨志的挚爱
生于1947年的杨志,其父母都是从事钧瓷生产的。杨志的父亲杨文、姐姐杨仙都曾是烧窑工。儿时,杨志看到姐姐从炉窑旁拉风箱,然后从火塘里取出五颜六色的瓶子,就有了长大也要烧钧瓷的心愿。他14岁就进入到禹县陶瓷一社,从学徒工做起。由于勤奋好学,悟性极高,他很快就得到了厂里老工匠的认可,并被调到钧瓷实验室工作,拜钧瓷艺人卢广东、苗才娃为师,正式学习陶瓷艺术,成为传承钧瓷艺术的第二代学徒。杨志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又得老师真传,拉胚技术突飞猛进。到了20世纪70年代,杨志设计创作的作品在国内不断得奖。但杨志未沉浸于此,他选择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深造,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钧瓷品牌。1991年,杨志作为当代钧瓷顶级工艺代表与日本中国陶瓷艺术交流会代表团进行交流时,提出独特的钧瓷理论,得到日本专业人士的称赞。
此后,杨志更是夙夜不懈、焚膏继晷、精耕钧艺,在坚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大胆创新。他最擅长的是造型,设计的造型端庄、大方,文雅清朗,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釉的个性彰显釉之华美。他设计的造型最显著的特点是直观。手拉胚也是扬志的一个绝活,他拉的胚线条留长,厚薄均称、口沿平整,中规中矩。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手拉胚的现场表演。
杨志大师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然坚持在一线。
杨志好学、勤奋、拼搏、创新,在钧瓷界一次次的标新立异,颠覆常识,最终因德艺双馨、技艺超群而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宵衣旰食,杨晓锋扬起奋飞的帆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杨晓锋出生于钧瓷世家,不但爷奶、姑姑是钧瓷界的前辈,而且自幼受父亲杨志钧瓷艺术创作的熏陶和泥工灵性的感染。他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曾跟随钧瓷界的两位国家级的大师学习,除父亲以外,还有一个是刘富安。无论是跟父亲还是刘富安老师学习,他都肯钻研,加之悟性好,深得师父和单位领导的器重。他曾被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师从著名陶瓷专家周国桢、吕品昌教授学习陶瓷雕塑和美学理论等艺术学科。经过20多年的奋斗探索,他在钧瓷艺术方面独成一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杨晓锋的手拉坯在同行中很有名,因为手拉坯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技艺。功夫有多深,技术有多高,手的运作很重要,线条是否流畅,厚薄是否均匀,不仅在于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更在于手对泥土的熟练把握。现如今,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技术的工匠越来越少,而杨晓锋一直坚持手拉坯。杨晓峰独创的杨氏悬空无接缝拉压技法在向上拉胚的基础上实现向下拉胚,无缝成型,此法打破了过去大型器型必须采用注浆或者脱胚制作的盘里,不但填补了拉胚不能做成双层或多层悬空成型的空白,而且使拉胚的艺术有了质的飞跃。杨晓锋还与父亲一起改进传统工艺,创出满釉圆形支圈法,在作品底部圈足施釉,圈足以内内凹,用带透气孔的圆形支圈支起烧制,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底部光滑,无论是手感方面还是突出实用性方面,都体现了人性化。另外,杨晓锋的跳刀纹饰技法在钧瓷界也是一种绝技,刻出的纹路像麦浪、似万剑、如水纹,让人思有景、景无止,看有形、似无形,让人心旷神怡,观之不厌。
杨晓锋从事钧瓷艺术创作30多年,钧瓷制作技艺炉火纯青,作品风格别具一格,尤其是独创的新技法,独树一帜,所以能在众多的工匠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神垕,一个被世人称之为“活着的古镇”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省级、国家级的钧瓷艺术大师,他们的技艺各有所长,为钧瓷的“百花园”添色助彩,也造就了一个家庭两代独领风骚的国家级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