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鸠山镇政府东去一公里,有一座海拔500米左右的玲珑小山——橝山。橝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王村。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1100余人,王姓居民占70%以上,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王家大院古建筑群诉说着王村昔日的繁华。
“生活在王家大院以及由此外迁到周边村、乡、县的王姓宗亲被称为‘橝山王氏’。据不完全统计,橝山王氏分布于禹州、临颍、南召等地的40多个村庄,人口有两万余人。”许昌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王格慧说。王格慧的老家就在王村,8月22日,他向记者讲述了橝山王氏如何在禹州扎根并繁衍生息400余年的故事。
□ 记者 毛迎
姓氏溯源
橝山王氏源自三槐王氏
王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关于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三个源流分别是源于姬姓、妫姓以及子姓。比如,《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自称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自称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比干之后,所以出自于子姓。
橝山王氏源自何处?得姓始祖是谁?
“王村建村始于明末崇祯年间,由橝山王氏始祖冬公为避战乱从荥阳高山(今荥阳市高阳镇高山村)携子西逃流落于此,挖窑而居,逐步繁衍生息,渐成村落。”王格慧说。
根据王村保留下来的橝山《王氏家谱》推断,约1583年冬天,王冬携子可才入住王村,开创了王村建村的历史。而王冬父子是从荥阳高山迁入的。橝山王氏自发组织了寻根团,数次奔赴荥阳市高阳镇高山村寻根问祖。根据《高山王氏三门家谱》《高山王氏家谱》记载,橝山王氏应属于荥阳高山王氏长门抚民公之后。因荥阳高山王氏为山西洪洞县东关椿树胡同“太原王”—“三槐王”一支,橝山王氏也应当是“三槐堂”的后裔。
太原王氏,中国汉代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太子晋。太子晋,姬姓,名晋,为周灵王之子,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族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提起王姓,就不得不提及“三槐堂”。因为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目前有据可查的所有《王氏族谱》之中,三槐王氏的族谱就占40%左右。
三槐王氏的始祖为王祐,以文学见长,被宋太祖赵匡胤拜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因王祐的祖籍莘县一带属魏州,宋太祖便让王祐衣锦还乡任大名府知府(魏州即大名),许以“便宜”行事,并以相位相许。王祐明白皇帝的真实用心在于除去符彦卿。王祐至大名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王祐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太祖听后把王祐调离魏州,改派为知襄州。如此一来,皇帝对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植下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然,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的后人便以此事作为堂号,也就有了如今的“三槐堂”这一王氏分支。
弘扬家风
尊师重教人才辈出
王村明末建村初始称“土坡王”,清初以后称“王家村”,民国时期改为“王村”。
“从始祖王冬于明末清初迁居王村算起,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土坡王’的一口窑洞、父子二人,到今天发展成为包括40多个村庄2万多口人的望族,橝山王氏一直秉持耕读传家,重视文化教育,族人之中人才辈出,崇德重义、淳朴谨严的家风闻名禹西。”王格慧说。
橝山王氏是一个重视家风、村风建设,有较高道德追求的家族。1939年版《王氏家乘》记载的王氏家训有十则,内容涵盖了“孝悌”“诚信”“礼仪”“廉耻”“子女教育”“禁止异端邪教”等方面。严谨的家风、严格的家训,造就了橝山王氏爱国诚信、勤劳勇敢、耕读传家、尊老爱幼、温文尔雅、有知识、讲文明的家族文化特质。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特质,使得橝山王氏在数百年的风雨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橝山王氏的始祖王冬就是一个读书人。他擅长书法,荥阳高山镇古寨门及周边寺院均有其书法碑刻存世。橝山王氏的先祖十分重视教育,想方设法送孩子入私塾,进县学、府学,甚至到北京太学、国子监读书。
约1669年,王家村开办私塾。1939年版《王氏家乘》记载,好、作、清、树、炳五代是橝山王氏人才辈出的年代,出过贡生、例贡生、附贡生,20多个庠生、廪生、增生、监生,30多个太学生,可谓人才济济。
清道光十七年,河南布政使为王村橝山王氏第十世孙例贡生王清锡颁赠“经明行修”匾额,悬挂于王氏宗祠正厅。
清道光二十九年,禹县西部包括贡生、增生、监生在内的十五位读书人敬赠王村橝山王氏第十世孙附贡生王清元“敦仁行义”匾额,悬挂其门厅之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橝山王氏秉持“尊师重教”的良好家风,家长们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大学、读硕士、攻博士,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文化传承
“传统村落”留住乡愁
王村北靠橝山、犁辕山、北大坡,南依涌泉河,左前方旗杆山、高山崖紧密相连,右前方官山、连山相依相偎,正前方金牛岭、扁担山层峦叠嶂,四周群山环抱、鸟语花香。村前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
王村的王家大院古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王格慧说,王家大院原有上、下两条街道,即上门、下门。下门由于紧傍涌泉河,山洪将10多座雕梁画栋的“一进三”“一进四”豪宅冲毁殆尽,至20世纪80年代初仅余3处残垣断壁。现存较为完整的是上门一条300多米的古街,座落着10多处略显当年风采又饱经沧桑的古建筑,被人们称为“王家大院”。
“橝山王氏是一个具有开拓意识、较早兴办民族工业的家族。清乾隆、嘉靖年间,橝山王氏九世祖殿盤公开禹州民族工业先河,在范门岭上率先开办了许家岗煤矿,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懂经营、会管理,煤矿的经济效益非常好。据传说,王村现存王家大院4处高门楼‘一进三’的宅院,就是用许家岗煤矿经营所得一次性建起来的。除此之外,橝山王氏家族经营的还有南召、鲁山的蚕茧生意,在禹州等地还开办有绸缎庄等。”王格慧说。
王家大院经过300多年的风雨洗礼,虽多为残垣断壁,但数座雄伟的筒子门楼依然耸立在涌泉河畔,多处“一进三”的深宅大院无声地展示着王村昔日的繁华。
近年来,王村注重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对王家大院进行了资源普查和有效保护,投资100多万元,续修了《王氏家乘》,恢复扩建了王氏宗祠,增设了花岗岩材质的“王村牌坊”,初步形成了由牌坊、祠堂、老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传统村落格局。
2021年11月1日,王村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列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