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朋友,您有这样的感受吗?每天只要出门,行走在路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定是一个个熟悉的街道名字……路名,似方向标、指南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
说到许昌的马路,人们总能想起横贯东西的天宝路,纵贯南北的魏武大道等,还有环绕城市的许州路、永昌路……
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我们会发现街名有的以历史变化命名,有的是民间俗称,还有的用标志性建筑命名,蕴含着社会要素和人文内容,是城市发展的印记。
延续文化,28条老街保留名字
提起南大街,许昌人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这条街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繁华。9月2日,记者穿过南城门,再次行走在这条街上。如今,这条街由最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了旅游景点曹魏古城的一部分。
许昌人李季安在《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中这样描述:南大街是城内最繁华的老街,有金店银楼、杂货店、京货布匹店、鞋帽店、颜料店、茶庄、书店……
南大街名字的延续,是我市老街道沿用原有名字的一个缩影。“我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阶段。1980年以前,全国没有地名管理部门,地名主要沿袭既往,自然形成。”市地名办主任李军丽说,在这个阶段,28条老街的名字得以保留。
民国时期,许昌城内有大小街道28条,命名方法可归纳为因方位得名、因建筑物得名、因政府机构得名、因树木花草得名、因池塘井泉得名及因姓氏得名几个大类。
“许昌城内因方位得名的街道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李军丽说,如今,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的名字仍在使用。
“这四条因方位得名的老街,都有自己的特色。”李军丽说,比如民国时期,北大街和安怀街有干果行、鲜果行28家。西大街有白铁、土产日杂店铺,中段与清虚街、古槐街交会处俗称老市口。
另外,许昌城中因政府机构、建筑物得名的街道非常多,如衙前街、衙后街、西署街(又称仓房院)、文庙街、学巷街、奎楼街等;因池塘井泉和树木花草得名的街道也有很多,如南九曲街、北九曲街、古槐街、榆柳街等。
2002年以来,我市新命名道路435条,桥梁172座,公园、游园20个,河流6条,湖泊6个,住宅小区436个,广场、大厦等其他专业类地名116个,更名道路44条以及湖泊2个、桥梁2座。
道路命名,注重弘扬三国文化
1980年以来,为规范地名管理,全国县以上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地名管理委员会,并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普查后,对一些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运粮河街。这是一条挨着运粮河畔的小街道。街道虽小,但名字有悠久的历史。
市地名办主任李军丽说,运粮河街是我市开展地名工作以来最早命名的一批街道。这个名字“诞生”在1982年1月14日。
运粮河街名字的来历,源于这段历史。公元196年,曹操迎帝都许,许昌成为东汉临时都城。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交通运输,曹操下令开挖了许多人工沟渠,彼时主要有“运粮河、枣祗河、艾城河、襄城运粮河、玛瑙河以及灌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许昌水系”。
“公元220年,魏在许昌建都前后,利用水上运输,将在各地征得的粮食运往许昌。”1988年出版的《许昌地区交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如今的运粮河,从灞陵河畔的进水闸流出,在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龙亭附近汇入灞陵河。水系旁有三国人物等景观。
百姓辛勤开河渠,舟行河上运粮忙。“运粮河街”四个字,定格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新增了不少道路。新增道路的命名,也含有三国文化的印记。
记者查阅从1982年开始命名的许昌道路名字,发现随着时光的推移,许昌路名越来越重视文化底蕴。1991年,议台路、望田路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道路,有了正式的路名……
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地名命名主要遵循“弘扬三国文化、保留历史记忆、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比如,2003年,由许昌市人民政府命名、更名的15条道路中,与三国有关的就有建安大道、屯田路、灞陵路、八龙路、魏文路、华佗路等。
随着许昌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许都路、青梅路、竹林路、魏武大道、许州路、钧都路、德星路、府前街、府后街的命名储藏着许昌千年历史信息。
街道名称,见证城市变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命名的道路,如前进路、劳动路、延安路、新兴路、向阳路、三八路、五一路、六一路、七一路、八一路、建设路、解放路等,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德星路的命名,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特色。”李军丽说,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以体现生态园林特色、方位特点、经济发展特点为目的而命名的道路以及企业冠名的道路有很多。
许昌人都知道,西湖公园有座德星亭。德星路路名的由来和陈寔与荀淑的故事有关。陈寔,今长葛古桥人,曾任太邱长,人称陈太邱。他为政清廉,论事公正,深受世人崇敬。其子纪方、元方亦才高望重,父子三人时号“三君”。荀淑为颍阴(今魏都区)人,官至朗陵侯相,办事明断,时称“神君”。其子八人,皆才学出众,誉称“八龙”。
陈、荀二人志同道合,交往甚密,常常一起谈古论今。有一天,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及小孙陈群,驾车拜访荀淑。荀淑设宴款待,八子(俭、昆、靖、焘、任、爽、肃、敷)侍陪,两家欢聚。此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众德星相聚,于是奏称“德星汇,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190公里,正好在250公里内,兼之陈、荀以贤德闻名,于是人们把天上的“德星聚”归应在他们两家身上。德星路由此得名。
伴随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道路。但也有一些道路,为了许昌的未来,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衙前衙后无衙门,察院街上无察院,清虚街不见清虚观,奎楼街已无奎星阁,就连魏胡同、臧胡同、寇家巷等同姓家族聚集的老街也成了七姓八家混居杂处之地。一些承载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对一个城市来说,路名不仅是刚需,还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管理水平,是城市发展走向的一个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