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到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发展定位;从“在许昌市开展共同富裕试点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研究专题,到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许昌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并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省级重点工作……近年来,许昌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道路上先行一步,加快探索,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人物故事
10月10日上午,在长葛市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某废旧金属回收企业务工的郭富强,像往常一样,骑上电动车来到企业上班。
说起新工作,郭富强格外满意:“在园区务工不仅离家近,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还能照顾家庭,轻轻松松就把钱赚到手了。”
郭富强务工的长葛市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先行试验区,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一个缩影。
10年来,随着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大周镇迎来发展良机:外来务工人员突破万人,入驻经济实体近千家,年回收各类废旧金属400余万吨,约占全国回收量的1/3。2021年,长葛市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营业务收入80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外出收破烂,挣个油盐钱
时光上溯至40多年前,那时候的大周镇位置偏僻、经济落后,被当地人戏称为长葛市的“北大荒”——“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涝时满坡水,旱时一天沙。十年九年灾,缺吃少钱花”,这是大周镇当时的真实写照。
“过去,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主要靠磨红薯、卖粉条换钱,穷得叮当响,外地姑娘不愿嫁到大周镇,小伙子找不来对象。”65岁的村民刘英兰回忆说,为了养家糊口,一部分头脑灵活的人拉着架子车,开始外出收破烂,挣个油盐钱。
“一开始,主要以回收塑料、废纸为主。随后,大家发现有色金属价值比较高,于是开始收购铝、铜等废旧金属,从废电线、电缆、家电里淘金,我是那时候加入收购废旧金属大潮的。”金汇产业集团董事长尚学岭回忆说。
实现废旧金属“变废为宝”
2000年后,大周镇人发现废旧金属经过简单加工,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变废为宝”。
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再加上有人在外地学会了冶炼技术,人们将金属经过简单加工后卖出了高价格。一开始,大周镇的部分金属回收者,把收购来的废铜、废铝等简单加工成铜板或铝锭。
后来,看到加工一吨能赚几百块钱,干脆放弃收购生意,专门办厂加工他人收购的废旧金属,再卖给上游买家,这样赚的钱比直接卖“破烂”赚得更多。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周镇逐渐形成了“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先后涌现出了金汇等一大批企业集团,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第一位。
从原来的沙岗穷乡蜕变成经济强镇,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大周富裕了,废旧金属回收者的钱袋子鼓起来了。”10月10日,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称,如今,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大周镇迫在眉睫的问题。
该负责人介绍,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计划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50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45亿元,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达到800万吨,废旧金属加工量达到650万吨,综合加工能力达80%,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高地。
身份转变,同享普惠红利
共同富裕是奋斗目标,城乡融合是实现路径。
2020年以来,大周镇紧紧抓住许昌全域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被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许昌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进一步做优做强再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力争通过三五年时间,在大周镇打造一个千亿级的再生金属产业集群。
随着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的深入推进,大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附近群众提供了逾万个工作岗位,让村民在实现从农村人到城里人身份转变的同时,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普惠红利。
郭富强是在该园区务工的村民之一,说起如今的生活,他深有感触:“以前打工要去广州等地,离家千里,还担心孩子的上学和教育问题。现在就业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也有好学校,美好生活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明年,我打算让在广州开出租车的二弟回来,在园区找个合适的活儿,过几年再买个房子,娶个媳妇儿,安安稳稳过日子。”对于未来的幸福生活,郭富强满怀憧憬。
数说成就
许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人,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许昌市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城市。许昌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已见成效,市级科技特派员数量同比增长25%,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40%。
专家点评
推进城乡融合 增强发展动能
“许昌被确定为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承担五个方面试验任务,是发展之势,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日前,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说,近年来,许昌的工业化发展经过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许昌中心城区的实力不仅越来越强,而且几个县域的经济发展也位居河南省前列。
“即便如此,许多优质项目、潜力项目在许昌仍没有足够的落地空间,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解决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问题。”耿明斋表示,许昌农村的人居环境需要大幅改善,乡村居住的空间结构需要优化调整,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难题。
耿明斋认为,许昌市12.4万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有可为,这在全省来说都是较多的,这些土地的入市应该和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对待,可以在商业化用途适用范围和灵活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和突破,让这些土地发挥更有力、更正向的杠杆效应,在坚守耕地红线等底线基础上,让稀缺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 记者 冯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