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圈

在窑变万千中,寻觅耀眼的星辰

陈新英在展示钧瓷 记者 李翊飒 摄

本版图片除有署名的外,均为李四德提供,图中展示钧瓷为其收藏品

提到钧瓷,大家都不会陌生。钧瓷始于唐兴于宋,以其独特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闻名于世。20世纪以来,先后有100多款钧瓷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政要,钧瓷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际经济文化融合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神垕因钧瓷而驰名,作为许昌人,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钧瓷的传承,带动了神垕古镇的特色旅游;文旅的发展,使钧瓷走进千家万户。这期《文化圈》,我的采访对象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四德先生便在神垕长大。他从小接触钧瓷,对钧瓷不仅热爱,而且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偏好。他中意窑变后有独特意境之美的钧瓷,常游走于神垕的窑口,寻觅窑变万千中那些耀眼的星辰。

热爱钧瓷,善于钻研

知晓李四德先生,源自朋友的介绍。他们得知我采写《文化圈》栏目,便说:你去拜访一下李四德先生,他收藏的钧瓷作品非常与众不同。

9月28日午后,我依照与李四德的约定,前往他的钧瓷店。

他的钧瓷店在建安大道附近,店面设计有大大的落地窗,还没进屋,里面琳琅满目的钧瓷便透过玻璃向我打起“招呼”。

“欢迎,欢迎!”我即将推开店门时,李四德和他的爱人陈新英热情地迎了上来。

陈新英着一身得体的暖色调旗袍,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像映衬着店内的钧瓷,又像店内的钧瓷映衬着她。

李四德温文尔雅,闲聊中得知他大学时念的理科。“你现在的喜好倒是和文科生很像呢,充满诗情画意。”我笑着说。

我们边聊边漫步于店铺。细细观察,我发现这里的商品的确与我在其他钧瓷店见到的有所不同,有古朴、厚重的,也有时尚、轻巧的。对钧瓷我了解尚浅,不能更好地权衡用哪些专业词语描述更为妥当,只能说,在店铺里的很多角落,都能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钧瓷。

“它们大多都是我从神垕的窑口淘来的。”李四德说道。

李四德的许多亲戚都烧制钧瓷,他从小就与钧瓷打交道。烧制钧瓷的每道工序,他都很熟悉。

因为大学时念的理科,所以他特别善于钻研。他说:“亲戚家烧窑的时候,我爱跑去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们请教。”

善于钻研的他,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翟群设计出了钧瓷作品《许君以昌》(左下图)。《许君以昌》的创作灵感源于许昌市地标性文化建筑。远观作品,整体乃一尊方鼎;近观作品,上部为汉代官帽,篆刻“许君以昌”四个字,寓意繁荣昌盛,是对许昌人的美好祝愿;基部方正浑厚,象征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器物四边有四个拱门,寓意许昌福纳八方、开放包容。此乃待君以诚,许君以昌。

窑主舍弃的钧瓷,被他当作宝贝

有滴红釉,让黯然失色的茶盏充满生机,灵动有趣。

李四德把它们带回来后,细细揣摩,钧瓷釉色的意境之美让他沉醉。他给这些钧瓷作品一一起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翻看李四德的收藏画册,我看到一件命名为《雪山飞狐》的钧瓷作品。这件钧瓷的瓶身上,点滴白釉似片片飞雪,一只狐狸在雪地中奔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件当时被窑主当作次品处理,被我收了。”李四德说,回家后,他和爱人越欣赏这件钧瓷越喜欢,给它起名《雪山飞狐》。

“钧瓷的神奇‘窑变’被称为火的艺术,珍贵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湖光山色、云霞雾霭、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案,以及耐人寻味的韵味,正是钧瓷的魅力和精髓所在。”李四德说,“钧瓷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李四德一开始也中意于收藏大家的钧瓷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喜好有了变化——被可遇而不可求,无法言喻的充满意境之美的钧瓷抓住了眼球。

为了寻觅它们,每隔一段时间,神垕的窑口开窑时,李四德便和爱人早早出发,前往神垕多个窑口“淘宝贝”。

时间久了,许多窑主跟他熟络起来,了解了他的喜好,每当开窑,便会跟他联系。

李四德说,他收藏的一些钧瓷,当时是被窑主舍弃的。比如,有一次,李四德赶往一个刚开窑的窑口“淘宝”,在那里,他在一堆被窑主舍弃的物件里一眼看中一个茶盏。这个茶盏内部

接纳与学习,永不停休

在李四德收藏的钧瓷作品里,有些虽有厚重感,但是色彩与器型方面也富有时尚气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与其他瓷器的不同。“这些是年轻的钧瓷创作者的作品。”李四德似乎看出我眼中的疑惑,笑着解释道,“如今,我收藏钧瓷注重意境,已经不拘泥于大家之手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作品,富有意境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李四德说,如今,许多年轻人加入创作钧瓷的队伍。他们在神垕长大,学成后继承家业,在传承钧瓷文化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想法,承古创新。

在李四德的店内,既有传统风格的钧瓷摆件,也有将时尚气息融入其中的钧瓷用品。比如,富有现代气息的花盆、茶具、花瓶,甚至有用钧瓷制作的咖啡杯。

“这套咖啡杯挺有创意。用钧瓷制作的茶具不罕见,做成咖啡杯我倒是见得不多。”我拿起一套咖啡杯中的一个边端详边说。

“这个也是年轻人的作品。他们的一些作品既有审美情趣,又迎合了当下的需要,市场销路很广。”李四德说。

面对未来的“淘宝”生涯,李四德说,接纳和学习对他而言是永不停休的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钧瓷,把钧瓷之美更好地展现出去,是他乐此不疲的事情。

采访结束,与李四德夫妇告别时,我蓦地看到店铺两侧有两个非常大的钧瓷花盆。“李老师,你还真是热爱钧瓷呐,它们无处不在。”我不禁说道。

“这种大型花盆其实非常不好烧制,你看,它们都有裂痕了。”李四德指着花盆的裂纹说。

也许是被李四德的经历所感染,它们虽有瑕疵,我却不觉得丑陋,承载泥土、滋养花卉的它们,是不是别有一番意境之美呢?

□ 记者 李翊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