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圈

神奇! 一瓶窑变出三图画

多福瓶背面的山水图案

窑变出的葫芦 本版图片由王金合提供

多福瓶正面的梅花图案

前些日子,中国钧瓷工艺大师、已80岁高龄的王金合打来电话说,这一窑的作品出了一件“奇作”——一个多福瓶上正背两面竟窑变出了三种不同的图案。正面是一棵遨寒而盛开的梅花图,色泽为紫红色;背面是一幅层林尽染的山水图,绿、蓝、青、灰、白、红等五色溢六彩,颇为美丽。更为奇妙的是,背面的右上方窑变出了一片绿油油的葫芦,葫芦不大却逼真,甚为奇妙。从老先生的话语中,记者能听出来他是多么激动。

于是,记者一行再次走入神垕,走入满院花草葳蕤、木瓜飘香的天合坊,走入王金合的精品钧瓷展室。

在小而有序、少而精美的展品室,记者再次饱览了多次品赏过的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钧瓷作品。我不仅再次被作品的美所陶醉,被钧瓷大师孜孜追求、夙夜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美的层次、美的历程、美的高度。

窑变出一幅“梅花图”

记者一行见到了王金合电话中告知的多福瓶,它被放在透明的玻璃柜中。

记者第一次在钧瓷花瓶上见到窑变出的梅花。隔着玻璃观望,发现一朵朵小花,紫红色,挂满枝头。再走近些细细看,发现正面是灰白色的基底,好似冬日的雪地,灰白色的上面,是一棵不大的梅花树。枝干有的粗壮,有的纤细,赭石色的枝头上落满了雪,晶莹夺目,缀满了一簇簇的花朵和花蕾。花枝间有主有次,有高有低,参差有致而又浑然一体。王金合先生的儿子王建红说,这花蕾是一个个釉钉,梅花则是釉钉上开的花,恰似大画家吴常硕的《梅花图》,这也算是窑火的恩赐了。这花很普通,给人一种朴素的美。那纤细的单瓣小花,看似花中的弱者,其实不然。它的花瓣上、花蕊上都飘上了雪,在严寒中,它不低头、不凋谢,而是含笑怒放或含苞待放。

看到这里,记者为钧瓷的窑变艺术而称赞,即便画家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的梅花,也不会如此真实。前人品梅,多以“斜、横、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或有古人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枝疏而风韵洒落,干瘦则骨骼清癯,株老则苍劲古朴,花合则含蓄不露,而枝条斜、横多姿而不呆板。

我们对梅花高贵的风格,幽洁的神韵,是应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去表现它的。

王金合和他的儿子王建红,用钧瓷独有的窑变淋漓尽致地把这一传统名花在钧瓷中表现了出来——沁人心脾,动人心魄,以其“幽甜”的芳香让人神采雅逸,增添无尽的欢乐。

独特的“山水窑变釉”

王金合是老一代的钧瓷艺术人才,从事钧瓷研究生产已有60余年,其研究的釉色深浅不一、对比强烈,浅色调单纯明亮,深色调颜色丰富、沉稳含蓄。深浅色块间很多是一线之隔,像刀切一般,泾渭分明。特别是釉面中的浅色块相互间犬牙交错,有明显的齿状几何特征,一目了然。在不规则图案中有变化中的雷同,也有雷同中的变化,大面积的片状、条索状、云雾状、山水状色彩等几乎出现在每件作品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五彩缤纷。从上到下可见到蓝、红、紫色形成的分段彩虹样色泽,给人一种稳定的艺术效果和瞬间的视觉冲动,这就是王金合炉钧艺术的美妙之处。同时,他经过上千次试验、实践、研究的“山水窑变釉”,可以“烧”出大自然中的所有色彩,而作品也常常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色泽、不同风格、不同风景的山水画、花鸟图,甚至出现一些名家的画作。他烧出的《五牛图》《福禄图》《迎宾松》《千岛湖风光》《大峡谷》《黄河东流水》等都成为钧瓷中的经典作品,仿若吴昌硕的《梅花》、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关山月的《山水》、齐白石的《葫芦》等。

“火笔”绘出“山景图”

王金合、王建红的多福瓶不但在一面上烧出了千年难得一件的梅花图,更为奇妙的是,在瓶的另一面,是更美的景观。这一面的景观和色彩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以绿、红、紫为基调的色彩,幻化出一幅《初秋的山野图》。图中的绿色构成大片的树林,树木在点点红叶、紫花的点缀下,显得格外生动。参差不齐的树木长着墨绿的叶子,衬托着紫色、黄色的花瓣。

一些不知名的藤蔓绕在一些不知名的树木上。树林中有几朵硕大的淡红色野花,它们被吹得像是在跳舞。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细小的花瓣夹在树丛中,似在散发着浓郁的馨香。窑变中也出现了秋天的小草。草像在风雨中挣扎,向秋天道别。最抓人眼球的是绿色山岭间的红色,那是树上的绿叶经霜打后变红的。

秋风摇曳着一簇簇、一片片红叶,红叶像燃烧的火焰,像天边飘来的红霞,又像蜀锦中的红花,与天上缓缓飘过的白云一起欢歌。

逼真的釉变“葫芦图”

最为奇妙的是,瓶子右上部分有一片葫芦园——由几十个釉丁形成的一大堆酷似葫芦形状的“釉钉花”。它的周围,无数条枝蔓牢牢缠绕在其他植物上,釉变的一条条线似葫芦的藤条又细又长,绿绿的,灰灰的。小小的葫芦釉变成蓝绿色,留白恰似葫芦的白花洁净而美丽。那小小的葫芦上小下大,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球,嫩鲜碧绿,看起来很可爱。看似一堆堆、一片片的葫芦有点儿杂乱无章,实则非常美妙,有一种雅俗共赏、清新自然的感觉。其中有一个葫芦,像是不合群似的独自站在那片葫芦园的外边,它的周围树叶交错、藤蔓相缠、屈曲盘桓,它圆润饱满,趣味无穷。

古人对葫芦很重视。现代因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的藤蔓称作“蔓带”,与“万代”谐音,成熟的葫芦内有多籽粒,象征多子多孙,所以也被文人雅士多加称赞。钧瓷大师也对烧制钧瓷葫芦乐此不疲。而王家父子烧出的葫芦图案更是美妙无穷。王金合激动之余也作《葫芦》诗一首:“矍铄钧魂翁,葫芦浑然成。金真七子像,画在此图中。”

看了这么一个能窑变三幅美丽图画的钧瓷瓶,许多文化名人和收藏家称它是继《寒鸦归林》之后的又一钧瓷力作。

□ 记者 王婵 通讯员 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