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里浓缩中国陶瓷发展史
禹州市苌庄乡孙河村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农家小院,小院两侧绿树成荫,树荫掩映下的“禹州古陶瓷博物馆”匾额并不出挑。该博物馆安静地藏身于市井街巷,推开两扇沉重的木门,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陶瓷藏品,将一段深厚博大的古陶瓷历史娓娓道来。
原始青瓷、隋唐白瓷、花釉瓷、白釉瓷……从原始青瓷到清代瓷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被该馆的一件件藏品串起。“在这个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从原始青瓷到清代的古陶瓷藏品。”9月30日,禹州古陶瓷博物馆馆长任冠芳说。
“我国瓷器从青瓷开始创烧,青瓷出现后1000多年,白瓷、黑瓷才慢慢出现。”任冠芳告诉记者,早期青瓷往往仿造青铜器器型而制,尤其是在商周时期,出于礼制需要,贵族阶层需要通过使用的原始青瓷礼器,区分身份地位、维持礼制秩序。因此,器型非常丰富,有罐子、有乐器等。
原始青瓷和成熟瓷不一样,原始青瓷的烧造温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瓷的标准,从外观上来看,也没有成熟瓷那么美观。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工艺达到顶峰,瓷器胎薄且均匀、旋纹自然,可见当时的拉胚工艺已经成熟。
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出现,颜色和器型接近现代瓷,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冶炼工艺发达,胎土细腻,渗水性降低,使用更方便。从唐代开始,我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换取外汇,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到清代,陶瓷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等品种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