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承载旧时光的老手艺、老行当之一

老行当融入城市 发展记忆

□ 记者 毛迎

核心提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传统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磨剪子来,戗菜刀”“换锅底喽,换锅底”这些充满市井烟火气息的叫卖声在城市里已经很难听到。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几种?本期《许昌往事》带你重温老手艺、老行当,触摸最淳朴的百姓生活,品味传统老行当的温暖初心……

聚奎街上曾有手工染坊

如今,在许昌的一些地名中,还能寻找到老行当的印迹,如位于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的塘坊李社区、染坊李社区……塘坊,据说由“糖坊”而来,据当地居民介绍,很久以前,当地有一李姓人家率先开办制糖作坊,后来众人纷纷效仿,该地逐渐因糖得名。染坊李,顾名思义,也是因为许多当地人开设染坊而得名。

曾经,穿衣盖被90%以上用的是粗布,粗布也称土布,是各家各户使用传统织布机手工编织的。由于织出来的布需要染色,染坊随之出现。

市区聚奎街北段路东曾有一家恒得颜染坊,是由城东五女店镇人马宝善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开办的。对许昌老城街巷文化颇有研究的李太和曾撰文记载恒得颜染坊的故事。

恒得颜染坊南屋是三间草房,北屋是三间小瓦楼房,房子不多院子挺大,南北约长60米,东西约宽50米。染工的主要工作场地是在屋外,人数根据行情时增时减,最多时有70多名染工。恒得颜染坊不设门面,只在两墙之间修了一条宽路,供牛鼻子独轮木车、牲口大车运煤、送柴、拉货。

该染坊染出来的布不仅不褪色,而且布面细腻、纯正、发亮,不僵硬且有柔和感。染布时,先将布浸泡在水中半个小时,捞出后放在捶布石上用力捶打,随后再把布浸入水中。这样反复捞出捶打数次,是为了让染料真正渗透土布,煮时容易上色且匀实。浸泡后的布料放在锅中煮,煮的过程中要用木棍不停搅拌。开始用文火,中间用大火,最后再用文火。

布出锅后浸入水缸,洗掉浮色,捞出拧干,捶打一遍,然后把布展开,看颜色是否均匀,如不均匀须重新再煮染一遍。布料上色均匀后,上架晒干即成。染布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恒得颜染坊的生意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染料的配制上。

那时,染坊都是独自配制染料,这里面颇有学问,染料配制的优劣直接影响染布的质量。

在许昌周边,恒得颜染坊配制的染料最为齐全、完善。其他染坊染出来的布不是易褪色,就是僵硬、发脆、发乌。当时,西方国家的成品染料已进入许昌,用染料染出来的布时常也会出现褪色、僵硬、发脆、发乌的现象,所以当时的染坊,尤其是恒得颜染坊还是以自己配制的染料为主。

随着,大批量的工业机制成品布逐渐占领市场,染坊生意日益衰落。恒得颜染坊的掌柜很是精明,早在1946年就关门停业转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昌还有少量染坊存在,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染坊才消失殆尽。

汪公祠胡同曾叫“杀猪胡同”

从巍峨挺拔的许昌北城门一路向南,就来到了北大街。北大街附近的胡同有宽有窄,有的在胡同口悬挂了路牌,有的没有。想分清这些胡同并不容易,但汪公祠胡同很好找,因为它最宽阔,小轿车畅通无阻,这一点让居住在汪公祠胡同的居民颇为自豪。要知道,北大街附近的一些小胡同,仅能容纳一辆电动车通行。

汪公祠胡同的路面平整干净,两旁多为居民自建房屋,与繁华的大街相比,胡同里的时光似乎流逝得要慢一些。汪公祠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据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许昌市地名志》记载,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许人仰慕知州汪潜德政,在这条胡同建了汪大夫遗爱祠。后来,该胡同里聚集了一些屠户,被许昌人戏称为“杀猪胡同”。

“我小的时候胡同里已经没有屠户了,但是有人在自家的院里养猪,一些居民掌握杀猪、卖肉的技术,后来大部分人去了肉联厂上班。”64岁的韩清林自小就生活在汪公祠胡同,在他的记忆里,这条胡同过去确实住着一些掌握屠宰技术的居民。

据1989年出版的《许昌食品志》记载,民国初期,许昌老城内的肉食销量很少,屠户只有数家,都是五更宰猪,早晨赶集卖肉。肉架多分布在衙前街、寇家巷、小十字街,俗称“露水集”。

有时一头猪当天卖不完,因无冷储设备,就用布或筐吊到井里,次日再卖。收猪的方法是:由经纪人(行户)随同到乡下入户、赶集、上会,采取传统的方法估眼买猪,有的不付猪价款只交定钱,宰后卖了肉再付款。屠户大部分没有资本,多数是拿卖猪户的钱互相周转,有的拖欠数天甚至数月才能付清。

1982年,市地名办对许昌地名进行普查时,将杀猪胡同更名为汪公祠胡同,从此这条胡同有了新名字。

机房街曾是手工织机作坊集中地

在老许昌的记忆里,机房街是老城北部一条不起眼的小街道。它不像繁华的南大街,两侧都是门面房,到处可见商人;也不像富贵的东大街,住了好多达官贵人。

机房街是一条老街。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纺织业在这里兴起,机房街的名称由此而来。

许昌人李季安先生所著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描述:机房街是一条手工织机作坊集中的街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织业鼎盛。街上的住户多以织布为业,昼夜操作不停,有“机声轧轧响北城”的说法。

记者翻阅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志》发现,当时机房街曾叫机坊街。字典中“坊”有一声和二声两种读音,一声的“坊”有街巷、店铺、旧时标榜功德的建筑物等多种解释;二声的“坊”则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许昌织户使用的是人力带动的老式织布机,这种机器带有织布用的梭子,织造工艺较为落后,需要手脚并用。

旧时织的多为白布,偶尔也有带颜色的其他布匹。一般来说,客户提供棉线,织户负责加工织成棉布,从中赚取加工费。

也有织户自己买线,织好后自由出售,织得越多挣得越多。因此部分织户夫妻两人齐上阵,不分昼夜、辛苦劳作。机房街上,织布机的响声此起彼伏……

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旧的街区在消失,新的高楼在崛起。如今,纺织、染布、屠宰等这些老行当在城市里已销声匿迹,只剩老街窄巷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