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秉持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种勤俭朴素的生活观,雨伞、钢笔等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坏了舍不得扔,找人修一修接着用,修伞、修钢笔、锔瓷、补锅等行当应运而生。很多老行当、老手艺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老行当、老手艺也渐行渐远……
七旬修伞匠坚守老行当40年
对大多数人来说,雨伞是只有下雨天才会被想起的物件,但在72岁的安有海眼里,雨伞与生计息息相关。安有海的老家在建安区桂村乡,他是一名修伞匠,年轻时在一家伞厂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上班的伞厂倒闭以后,他开始靠修伞养家糊口。
“近几年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了。前些日子有个女孩儿来找我修伞,她的雨伞是花600多元钱买的,坏了不舍得丢掉,她跑了11个地方都没有找到修伞的人。我帮她修好后,她很高兴。修伞是服务群众生活的老手艺,我干了40年,还会一直坚持下去。”安有海说。除了修伞外,安有海还会修鞋、磨剪子、戗菜刀等老手艺,凭借这些老手艺,他养大了三个儿女,其中两个都上了大学。
安有海说,无论是修雨伞还是磨剪子、戗菜刀,从业者很少有固定的门头,过去都是挑着工具走街串巷,大声吆喝着“修伞、磨剪子、戗菜刀”招揽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里建起一个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修伞、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通常在小区门口摆出流动摊位,为居民服务的同时赚一些辛苦钱。
“社会发展太快了,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干修伞、磨剪子、戗菜刀这些老行当了,这些老手艺以后怕是要失传了……”安有海说。为了传承老手艺,安有海曾尝试过收徒弟,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免费教,但能坚持学成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安有海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孩子们经常劝他不要再干了,但他不愿放弃老手艺。修伞用的各种工具和配件、磨刀用的长凳……安有海经常带着这些“家当”外出摆摊儿,他说坚守老行当不仅为了赚钱,也是享受为大家服务的乐趣。
锻磨行业渐渐远离群众生活
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社区下辖一个自然村岗刘村,走进岗刘村,可以看到路边或居民家中有不少石磙或大小不一的磨盘。岗刘村村民告诉记者,在历史上,他们村的“锻磨匠”非常有名。
“锻磨匠”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
在磨面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吃的粮食都是用石磨磨出来的。石磨分为上下两扇,用整块石头雕琢而成。上下两扇石磨相合的齿面刻有整齐的凸出和凹陷的齿槽。下扇固定在磨盘上,中心有轴,套合上扇即为一扇磨。
石磨的磨齿有“公母”之分,上扇的磨齿为“公”,下扇的磨齿沟为“母”。只有磨齿的高低和磨齿沟的深浅一致时,才能将粮食研磨成面粉。面磨是粉碎粮食做面粉,水磨是磨豆腐或研磨红薯淀粉使用的,不同的石磨有不同的磨齿和不同的锻磨方法。
石磨使用一段时间后,磨齿因长时间的摩擦会变平,磨出来的面粉就会粗糙。因此,石磨隔一段时间就要锻凿一次。这时候就需要锻凿匠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
民以食为天,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石磨与人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那些年,岗刘村的锻磨匠非常忙碌,禹州、长葛、鄢陵以及漯河市临颍县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时候锻磨匠一出去干活儿就要花费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通常是这家忙完去那家,还有人赶着马车过来请。一盘磨他们要干一两天时间,主家管吃管喝。
锻凿石磨是个精细活儿,一锤一凿,极有分寸,力度、巧度都在手腕上。主家把锻磨匠请到家中后,锻磨匠先把磨盘搬下来,分别把两扇磨面仰放在地上, 而后端坐在一边, 一手握铁锤, 一手扶钎,顺着磨盘固有的纹路,用钢钎子把凹槽凿深。锻磨匠每锻好几道齿纹,就要用嘴吹去石粉,看看锻出的磨齿是否恰当,凹槽是否均匀,直到把沟槽凿出一定的深度。
20世纪90年代,随着机械化的兴起,石磨、石磙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了,岗刘村的锻磨匠也纷纷改了行。如今,除了一些农庄、农家乐等为了招揽顾客使用石磨磨面外,石磨已很少有人使用,锻磨行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老行当已难觅踪迹
在物资匮乏、凭票购物的年代,小小的煤球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市区曾经分布着多个煤球厂,也催生了送煤工这个职业。送煤工拉着架子车把煤球送到餐馆、食堂,以及居民家中,赚的都是辛苦钱。
市区文化街与新街交会处附近曾有一家煤球厂,计划经济年代供应散煤,后来蜂窝煤普及了,这里开始生产蜂窝煤,周边不少居民都在这里买过煤球。11月7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煤球厂的位置如今已改建成了居民小区,问起煤球厂何时消失的,附近的商户表示并不清楚。
在老许昌人的记忆中,市区劳动路西巷、西顺河街等地都开设过煤球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暖气、空调、电磁炉、天然气等取暖设备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使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日渐减少,这些煤球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21世纪,城镇家庭普遍用上了液化气,城中村的老住户,以及饭店、街头的小吃摊点依旧使用煤球。据2005年9月一份公开发布的资料显示,市区42家蜂窝煤加工厂仅存13家在正常运营。2016年10月,河南省实施燃煤散烧管控,煤球厂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送煤工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职业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人们刚开始摆脱煤票和烧散煤的炉灶,蜂窝煤让生活更加方便。新型采暖设备普及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送煤工这个老行当的消失,也是社会生产生活转型升级的体现。
除了送煤工外,还有一些老行当也难觅踪迹,如弹花、锔瓷、补锅等。传统的弹花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的纤维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锔瓷、补锅是旧时的职业,就像补衣服一样,把破碎的瓷器、铝锅修补好,恢复其使用价值,是锔瓷或补锅匠人的日常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弹花多用弹花机,普通的瓷杯、瓷碗或者家庭常用的铝锅坏了,通常会换新的,这些老行当几乎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