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佛耳湖镇历史悠久,位于长葛市最北端,故有许昌“北大门”之称。
不久前,随着《佛耳湖镇志》的出版发行,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佛耳湖镇,这里不光风光旖旎,还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提起佛耳岗水库,长葛人最为熟悉,因为它滋养了周边大片良田。
2000年以后,佛耳岗水库的旅游、观光价值越来越大,更名佛耳湖。
2016年12月,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官亭乡撤乡建镇,更名佛耳湖镇。
为何更名佛耳湖镇?这或许因为官亭的代名词是佛耳湖,将佛耳湖定为镇名,不仅很贴切,也让很多人感觉很亲切。
由此可见,佛耳湖镇名字的由来与佛耳湖密不可分。日前,记者依据《佛耳湖镇志》,为您找寻佛耳湖那些不为人的往事,以及由佛耳湖衍生而来的地名故事。
佛耳湖镇的前身是官亭乡
当日上午,当记者一进入佛耳湖镇,便能看到路口处竖立着一块景观石,上书“佛耳湖”三个字。
“传说佛耳湖镇下辖的官亭村北有一个土台,后有人在此建亭,当地遂被称为‘官亭’。另外,此地自古就是南北重要驿道上的一个驿站,被称为‘接官亭’。”参与《佛耳湖镇志》编纂、佛耳湖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李亚斌说。
佛耳湖镇的前身是官亭乡,而“官亭”历史渊源,还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为接官亭。旧《长葛县地名志》记载:“接官亭,在县城北10公里、官亭乡官亭村西。原在土墩上建有亭子一座,为州、县官员议事之所。今亭已不存,土墩还在。墩高数尺,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又传为周王朝东方诸侯相会之处。”
二为长武亭、岸门。1930年《长葛县志》记载:“接官亭……有土墩一座,约二分余。相传为周王朝诸侯、东方诸侯相会之处。又名古岸门。《括地志》云:‘在今许州长社县东北二十八里,今名长武亭。’《资治通鉴》:‘周赧王元年,秦败韩于岸门,即此。’《续汉书》:‘颍川郡颍阴县有岸亭,注引徐广曰岸亭即岸门。’”
“《长葛县地名志》也解释了官亭名称的由来。”李亚斌说,综合各类典籍记载,可以推知此地一向是政区交界。西周时期,是许国、郑国边界。汉代,处河南郡、颍川郡边界。斗转星移,今日为郑州市、许昌市边界。
佛耳岗水库所在地古称“龙渊”
佛耳岗水库是长葛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库影响了数代长葛人,至今仍在发挥着调蓄水源的重要作用。
佛耳岗水库所在地在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号称“龙渊”。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曾记载此地“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
《水经注·卷二十二》记载:“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其渎中泉,南注东转为渊,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
根据这段15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佛耳岗水库所在地已经是一片泽国,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龙渊”。洪涝季节水盛,整个“龙渊”都被灌满;干旱季节水减,“龙渊”的积水便到处横流。也就是说,早在郦道元生活的南北朝时期,佛耳岗水库所在地就是一个天然积水的大深潭。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葛在兴建水利设施时,首先选择的便是在这里修建水库。
“当时发动了全县力量来修建这个水库,我那时年纪还小,记得那时候我们大队每家每天都出一个劳动力去坝上劳动,整个大坝修了一年多才修成。”家住佛耳岗村的张书兴,至今还记得修建佛耳岗水库时的情景。
因“佛耳”而衍生的地名
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好好的“龙渊”为啥就在后来改名叫佛耳岗了?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关于佛耳岗村这个地名的来历,邱实先生在《葛天纪传·佛耳岗的传说》中说:“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带着托塔李天王、二郎神和二郎神的“哮天犬”到人间察看,来到佛岗(即后来的佛耳岗),佛祖将他们迎进寺里……一旁的哮天犬见佛祖面生,冲上去一口把佛祖的耳朵咬掉了。佛祖忙用手掌捂住耳根,疼得顾不上告别便化作祥云去了灵山。多年后,当地村民在重修村旁破庙时,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铁佛耳朵,于是这个坐落在双洎河岗上的村子便改名为‘佛耳岗’。”
“这样的神话传说自然不具有任何说服力,但佛耳岗这个名字确实是因为在岗上挖出来一只铁佛耳而来,不过铁佛耳出土的年代在北宋时期。”李亚斌说。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为了营造自己华夏正统的帝王形象,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在公元446年下诏令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间,北方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
之后的近500年时间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因为各种原因也多次下令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至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一反后周政策,对佛教予以适当保护,佛教在北方重新发展起来。
北宋时期,当地村民重修寺庙时在土岗上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铁佛耳朵。那么,这个土岗上怎么会埋有一个铁铸佛耳呢?
这要从离此西北方向约两公里的一座有名的寺院——铁佛寺说起了。这座铁佛寺位于今之佛耳湖镇官亭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兴于宋,鼎盛于明、清。
宋初,人们不仅复建了原铁佛寺,又在发现一只铸铁佛耳的岗上兴建了一座新的佛寺,取名“佛耳寺”。
后来,又由此衍生出了“佛耳岗村”“佛耳岗水库”“佛耳湖”,及如今的“佛耳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