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许昌往事

这里是最早的长葛“县城”

位于佛耳湖镇的长葛故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十二连城

佛耳岗水库的自然风光

□ 记者 张铮

在不少人眼里,长葛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市,其实长葛的历史文化同样厚重!

长葛曾被授予“千年古县”的称号。

那您了解长葛“县城”的故事吗?位于佛耳湖镇最早的长葛故城,已有2700多年历史!

2700多年前的长葛“县城”

双洎河自北向南顺流而下,将佛耳湖镇一分为二。大孟村东南侧有一个小的自然村孟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老的长葛“县城”便从孟寨发展起来。

据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长葛县志》记载,位于孟寨村的长葛故城相传为郑伯所建。郑伯为郑庄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在春秋列国纷争中有一席之地。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鲁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鲁隐公五年是公元前718年。也就是说,这座“故城”在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18年之间的25年间所建,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

“春秋时期还没有郡县这样的行政单位,所谓城邑是各诸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防卫的中心。大的称为‘都’,为国君大臣等修建;小的为地方官员、商人、平民等所建,一般是为了防卫,称为‘郭’。长葛因为曾被分封给春秋名相子产为采邑之地,所以被称为‘长葛邑’。”原长葛市文联副主席路志纯说。

1983年文物普查时,文物专家在孟寨村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长葛故城。当时,长葛故城城墙东西长500米,南北长400米,面积为25000平方米,由于风吹雨蚀和群众取土,长葛故城东墙、南墙和北墙已毁。

“孟寨村还出土过文物,村民孟西海曾在此地挖出一把战国时期的铜铍。”参与《佛耳湖镇志》编纂、佛耳湖镇办公室主任李亚斌说。

而在孟寨村南头一条小路旁,立着一块平面石板,上面刻有“长葛故城”几个字。石板的背面有对长葛故城的简要介绍,以及保护范围的平面图。1986年,长葛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这里不断出土的各类刀柄箭头,也无言地诉说着2700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十二连城连绵数公里

十二连城是我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被当时的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位于长葛市区东北5公里金鱼河北岸,属东周时期古城址,从增福镇曹庄村起,经佛耳湖镇九牛站、丑楼至老城镇的辘轳湾村,连绵数公里。

在不同版本的《长葛县志》上,也有不少关于十二连城的记载——

康熙三十年(1691年)《长葛县志》记载:“十二连城在县西北五里,如环相连,故日连城。”

1930年《长葛县志》记载:“十二连城在县西北五里,形势湾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今则崖绝壁坏,仅存遗址,而故墟累累、禾黍成荫,令人生陵谷变迁之感。”

长葛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长葛史志》第四期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二连城尚余五段。其中,佛耳湖镇丑楼村五龙口西段300米,东段300米保存较好,城高5.1米,底宽27米,顶宽11米。”

经考古鉴定,十二连城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战国时人工修建。从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数公里及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的魏国长城。

200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还专门对十二连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战国时期各类实用器物的残片,主要有筒瓦、陶拍、陶量、陶钵、陶罐等器物。

另外,当地村民也曾经在城墙附近发现过青铜戈、剑、镞等兵器文物。这些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敬渡口因万历皇帝而得名

双洎河在佛耳湖镇李良店村进入长葛境内,流经老城、大周、董村、古桥、南席等6个镇,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位于佛耳湖镇敬渡口村的渡口是双洎河在长葛境内上游的第一大渡口,曾经商客来往不绝。

在村牌一侧,石碑上的“敬渡口村简介”介绍了村子的历史。

碑文显示,“敬渡口村俗名‘葛埠口’,又名‘苟渡口’,因摆渡人家姓苟而得名。明清时期,禹汴通衢大道贯穿全村,商贾行人由此渡河。因‘苟’与‘狗’谐音,听而不雅,明代万历皇帝在‘苟’字右边又加一‘攵’,‘苟’变成了‘敬’,‘苟渡口’成了‘敬渡口’,沿用至今……”

据《长葛航运史略》记载,横贯长葛境内的双洎河,航运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条河不但哺育了沿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也为沿河两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在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里,这里曾是东船西车的交汇点,亦称水旱码头。从这里出发的船只经长葛穿鄢陵、扶沟两县,过西华沙河再走数十个县入淮河,然后沿运河南下入长江达常州、无锡、上海等地。

郑占海曾经撰写《我眼前的双洎河 竟装有流不尽的故事》,对双洎河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抗日战争前长葛境内在双洎河上的民船就有500多只,从事航运的船工3000多人,104华里的沿河两岸几乎村村都有民船,境内拥有白庄、敬渡口、洼李、老城东关、李河口等大小8处码头,年运量达10万吨以上。”郑占海说,说起双洎河的航运,“长葛船”不得不提,它不但起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而且还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作用。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长葛就有十多只民船参与支前,船工30多人冒着炮火搭建浮桥,运输物资。

淮海战役胜利后,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还亲自为长葛船工颁发《渡江船工光荣证》,当时的第二十五军司令部还为长葛船工付云汉、王丁恩等人颁发《船工立功证》。

如今,敬渡口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忙,河边也早已没有等待客人的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