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界中动物的默契与和谐,是美学的至高境界之一。
不论用什么材质或土或木或铁或塑料,也不论是什么造型,只要能给人美感,震撼人心,使人们在欣赏它时能够留下深刻的美好记忆,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默契,那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成就就会流传下来。
刘彩霞,一位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传承人的泥塑手艺,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她的作品是用泥制作的,其没有豪华的外表,没有高档的装饰,但每一件作品不仅有泥土的芬芳,而且有泥土的灵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禹州市花园的一个院落里,记者一行见到了这位50多岁的泥塑手艺人刘彩霞。在她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她正在手工制作泥猴。只见她随手从放泥巴的桌子上挖起一团泥巴,左手轻轻地沾一下水盒里的水,然后双手轻揉两下泥巴,再用食指、拇指左一按、右一按,就是两只猴耳朵,再用小木签在猴子的面部捅几下,顺手扭动猴子腰肢,分开两腿,时间不过3分钟,一只灵动、精明的泥猴便跃然在她的掌上。随后,她轻轻地把这只泥猴放在了已经摆了几十只泥猴作品的桌子上。再看桌上,一只只活灵活现、不同表情、不同个性、不同形状的猴子或站或坐或卧着,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调皮可爱,有的在大笑,有的在斜眼看人……
“今天上午,我专门捏猴子。”随后,刘彩霞指着架上的作品介绍道,“这些都是这几天的作品,有人、有鸡、有猫、有牛,还有茶器等。”满屋子全是灰土色的泥塑作品。
洗完手,换了衣服,刘彩霞把我们让进客厅泡上茶,聊了起来。
拜知名民间大师泥猴张为师
刘彩霞中等个子,衣着讲究但不过分修饰,长年的辛劳给她白皙的脸上和眼角留下了浅浅的皱纹。
看她如此纤秀,不像一个和泥土打交道的人。我便问她,你咋就爱上了泥塑这一又脏又累又辛苦的行当呢?
刘彩霞喝了一口茶,不急不慢地讲起她与泥塑的故事来。
刘彩霞在乡下读中学时,就在中学美术课本上看到过一个名叫泥猴张的泥塑作品,他捏制的泥猴栩栩如生,至今仍留在她的记忆中。
说起刘彩霞跟泥猴张先生学习泥塑,还得从20多年前的1998年说起。当时,泥猴张先生应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的邀请,来此设计、创作钧瓷造型。在此期间,泥猴张早晚常去广场散步,在这里他认识了性格活泼开朗,常在此练习健身操的刘彩霞。互相了解后,刘彩霞如前所讲,她早已知道泥猴张是我国著名的捏制泥猴的艺术家,她对泥猴张能捏出活泼可爱又有灵性的泥猴很是佩服,加之泥猴张能作诗还擅长书法、绘画等,使刘彩霞更加佩服,时不时地邀请泥猴张到家里做客,并一起谈论艺术。时间久了,刘彩霞便提出拜泥猴张为师学习泥塑。当时,泥猴张认为只是说说而已,也就应允了,没当回事儿。加之泥猴张很忙,根本无心去教。
泥猴张不收刘彩霞为徒,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彩霞虽然悟性很强,但没有艺术功底,还正在做生意,而学泥塑,一不挣钱,二又脏又累。
可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刘彩霞一心扑在学泥塑上,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泥猴张,并一再表示,学习泥塑完全是为了艺术不是为了挣钱。刘彩霞的真心打动了泥猴张,他决定收刘彩霞做关门弟子,并且在禹州市委宣传部一位朋友的见证下为刘彩霞颁发了弟子证书。
传承中发扬,让作品显示完美个性
她跟泥猴张从简单的选土、和泥、存泥、放泥,然后由泥蛋到泥块、泥条、泥片,一步步地学。
为了达到动物栩栩如生的形态,刘彩霞很勤奋,常常到各地踏原野、访猴山、游公园、观山涧,看动物的跑、跳、飞、走等,特别是猴子吃食时的憨态,玩耍时的玩姿。动物的一举一动,一踏一跳,她都尽收眼底,拍照留影。她远足归来,收获了厚厚的各式各样小动物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她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是他她与动物心灵的融合。
这些都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加上泥猴张老师的指导,她的泥塑技艺得到了不断提高。可以说,泥猴张泥塑的传统手法和主要品种她都已掌握。审视刘彩霞捏制的泥塑动物,其形象是那么生动洒脱,有些动态和造型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境界,可见刘彩霞的悟性和勤奋的程度。一位泥猴张老师的朋友看了刘彩霞的泥塑作品后,开玩笑地对泥猴张说:“你的徒弟继承了你的风格,但在某些方面比你灵活。”
这位朋友总结了刘彩霞的泥塑,特别是泥猴的特点,刘彩霞善于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去塑造动物,猴子顽皮好动的姿态,猴子的惊、喜、怒、嗔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尽展现眼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看似拙,实则巧,从造型艺术的整体审视,已经达到了一种比较完美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彩霞的泥塑作品屡屡获奖:《马上封侯》在第二届中原文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顽皮猴》在第十届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优秀奖;《福猴杯》获河南省第四届壶艺大赛银奖,并被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永久收藏。
孜孜不倦,蒸蒸日上
酷暑盛夏,隆冬雪地,时间飞逝,刘彩霞的泥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靠着泥塑的成功,刘彩霞也是被吸收为许昌市盆景协会会员、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传承人。然而刘彩霞并不满足,她认为自己的作品和技艺只不过是中国博大精深泥塑文化的皮毛,要想掌握其更加娴熟的技艺,还得不断地学习。去年她又专门用车把她的老师泥猴张接到家里,让老师看她的作品,看她的现场制作。泥猴张走进她的展室时,那满屋的不同类型的泥塑作品,让泥猴张眼花缭乱。他拿起几个作品详细看了看,然后对刘彩霞说:“不错,进步很快,作品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还有欠缺和不足。”
说实在的,刘彩霞的泥塑作品尽管也很有艺术高度,但比起泥猴张的作品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说着,泥猴张拿起一块泥巴,让刘彩霞捏制,他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从头到尾、从眼睛到鼻子、嘴巴,一步一步地教起来,当捏好后,拿起原来的一比,差距确实很大。
刘彩霞看了看谦虚地说:“我还要好好学。”第二天,泥猴张让她准备了泥巴,教她捏制大型的长达1米,高达0.3米的花果山。泥猴张对她说:“体型大时,应先按比例把骨架搭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性,然后慢慢地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
老师细致地教,学生认真地做。
随着局部和细节的深入,泥塑花果山的体量逐渐到位。哪点不到位,泥猴张就亲手指点。从8时到12时,一干就是4小时。她没喝一杯水,中午简单吃了面条,下午师徒俩又继续干了起来。一直到晚上8时,花果山的轮廓才显现出来。
确实雄伟,又实在漂亮。从这次的指导实践中,刘彩霞得到了处理大型泥塑捏制的奥妙之处,那就是不断地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节的关系,还要反复推敲,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大型泥塑作品花果山,除了层峦的山峰、纵横的沟壑之外,上面还捏了81只小猴子,可想工艺之繁杂,造型之奇特,山峰之不同,猴子形态又各异,所以技术要求很高,细节的处理更要精益求精。经过艰苦努力,她终于让这件泥塑界首屈一指的作品横空出世,博得泥塑专家和收藏界、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刘彩霞功成不居、孜孜不倦的努力劲头,使她不断推出新的有价值的作品,且艺术高度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
这些除了她的天资聪慧外、努力进取外,更重要的是她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民间文艺的光荣传统。学而不古、推陈出新、拓展美术、开创新艺、别具一格、自成一体,走向了新的天地。
□ 记者 王婵 通讯员 李俊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