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好人”王变变

为孩子在乡村擎起一盏灯

王变变为学生上课

□ 记者 许廷合 文/图

从只有6名学生的教学点,发展成为远近闻名、拥有256名学生的农村小学,需要多长时间?——5年!

一名乡村教师,举全家之力,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能付出多少?——一切!

“王老师好!”一句句简单的问好,让有些疲惫的她又回到精神十足的状态。“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被束缚在家里上网课。其实,上网课对老师也是考验,我们必须做到不落下一个学生、不落下一节课,引导孩子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王变变是禹州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校长,一向喜爱孩子,也正是因为孩子们,她才选择留下来,用爱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临危受命,“村小”焕发新颜

2016年春,王变变临危受命,接过观音堂小学负责人这个重担。

对于只有6名学生、2名老师,随时面临撤并的“老破小学”,王变变没有退缩,因为她知道,自己坚守,学校就在;学校在,村里的孩子就有学上。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缺师资,王变变主动担任全科老师,并请已退休的婆婆返校义务教学,让爱人靳塬统课余时间教学生书法和音乐,给学校当免费勤杂工。缺设备,她把自家能用的监控、电视、打印机、电扇等搬到学校无偿使用,悬浮地板、窗帘、校园广播、空调等这些家里没有的设备就自费购买。校园环境急需改善,她发动家人带领老师,批墙、架线、安装水管、刷墙、绘制墙体……学校没有宿舍,她让出自家未入住的新楼房,免费提供给外地的特岗老师,自己和家人则继续在老房子居住。

几年下来,王变变一家为学校垫资20多万元。婆婆病逝了,家里的工厂倒闭了,新房一天未入住过,但观音堂小学在她和家人、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蜕变。谁也没有想到,当年靠一家子撑起的空壳学校,2020年已是该村最有活力的地方,成了一所拥有256名学生、11名教师的镇优秀小学。

爱生如子,绽放多彩青春

其实,王变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2016年,镇中心学校校长曾经找过她,想调她到镇上任教。结果,她非但没有调走,还说服在镇中心学校任职的靳塬统回到农村小学任教。

“其实,山里的孩子更渴望知识。这些年,每每想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王变变说。

除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外,王变变还带领老师开展“免费延时服务”,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料的难题。全校256名孩子的家庭情况她都装在心里,谁是留守儿童、谁是单亲家庭、谁的身体素质不好、谁这段时间进步了……她了如指掌。

为让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到优质的特色教育,她想方设法聘请了6名老师,创设国学、舞蹈、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还在每周五组织兴趣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能够全面学习、茁壮成长。

全身心的付出让王变变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王变变于2021年9月荣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五好家庭”“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最美教师、许昌市“最美家庭”等多项殊荣。

初心不悔,只为桃李芬芳

“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王变变说,看着孩子们快乐地读书、玩耍,她和爱人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也更加坚定了接下来要走的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王变变说,推进教育公平,农村教育是关键。

“学校占地只有1.2亩,‘巴掌’大的地方,没有操场、没有餐厅、厕所也只有6个蹲位,这些问题虽然很急迫,但我相信都会得到解决。”对于扩建校园的事情,王变变在接受采访中念叨最多。“镇里和村里很关注和支持学校扩建,由于种种原因推进效果不佳。我会努力办好村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王变变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