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许昌记忆

姓氏溯源

关羽的后人 在襄城县小河村安居乐业

小河村的《关氏家谱》

《关氏家谱》里的圣祖出许像

关氏是多民族、多姓源姓氏

关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关姓的来源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史称“关邑”。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另外,关姓有源于官位一说,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以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

关姓源于官位还有多种说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关姓还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名人故事

关羽与许昌的“不解之缘”

关羽,字云长,三国蜀汉大将,为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人,是夏代忠臣关龙逄后裔。关羽作为忠、义、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国人普遍崇敬,关羽本人也被神话,与孔子共尊为“文武二圣”。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下邳之战,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成为曹操的俘虏。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以“三约”回应曹操的劝降。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给二位嫂夫人俸禄,三是一旦知道哥哥刘备的下落,便辞曹归刘。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约”体现了关羽的忠义精神。曹操一概应允,关羽方降。

曹操惜才爱将,对关羽礼遇有加,先拜他为偏将军,后又封为汉寿亭侯。到了许昌,曹操赐给关羽一处宅院,让他与二位嫂嫂同居一宅。

关羽在许期间,表现出了他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品格,为世人所敬仰和传颂,被奉为义结千秋、忠贞不贰的英雄好汉。后人为纪念他的忠义,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

坐落于许昌老城中心的春秋楼紧邻文庙前街,山门被绿色的琉璃瓦覆顶,檐下饰旋子彩绘,是一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明代早期建筑。站在山门前举头仰望,“关宅”两个大字赫然入目。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因关羽在此夜读《春秋》而得名。历史上这里被称作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关帝庙等。从发掘出来的碑刻看,现存的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进入春秋楼,映入眼帘的是关羽的塑像。他左手执《春秋》,右手捋髯,目不转睛,若有所思,赤褐色的脸庞端庄肃穆,似乎带着难掩的愁思……

关羽一生中的闪光点几乎都是在许昌体现出来的。比如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灞陵挑袍等历史故事均发生在许昌。民间认为关羽死后“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于是许昌人民为关羽塑造了这尊世界最高的室内塑像。

在灞陵桥景区内,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拱桥,这就是灞陵桥。从灞陵桥东头拾级而上,关羽策马提刀的雕塑映入眼帘,这座雕塑生动地诠释了关公辞曹挑袍的故事。

据《三国志》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而《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不仅不准部下追杀关羽,而且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于身,回头称谢:“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随后就开始了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

文化传承

关羽后人在中原小村

繁衍生息400多年

襄城县颍阳镇有一个叫小河的村庄,这个村庄紧邻颍河与小泥河,村民都姓关,于明代从山西解州迁徙至此,都是关羽的后人。历史上,小河村人传承祖训,重视教书育人,走出了知府、知县、举人、进士、参军和翰林等风流人物。

“我们都是关羽的后人,从《关氏家谱》上来算,我应该是第59代人了!”该村81岁的原党支部书记关西坤自豪地说,小河村现在有1000多口人,除了本村的两户亲戚在此定居外,村民都姓关。

关西坤说,他们村的第47代先祖关世潭,看好位于颍河与小泥河交汇处的“小半岛”,以及此处多面环水的优美环境和独特地理位置,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从附近的大河关村迁至小河关村。而大河关村的第43代始祖关建忠、关益忠兄弟俩,是由山西解州,也就是关羽的老家迁徙到河南襄城县的。

岁月如梭、星移斗转,至今,关姓人在小河村繁衍生息已有400多年。“作为关羽的后裔,我们传承家训,继承良好家风,呈现出枝繁叶茂、人才荟萃的良好景象。”关西坤说,许昌有春秋楼、灞陵桥等三国文化遗迹,都与他们的始祖关羽有关。作为关羽的后裔,能在许昌大地生活,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在小河村繁衍生息的关姓人始终秉承祖训,耕读传家,可谓人才辈出。尤其是清康熙丁酉科武举人关意诚,事业发达,在襄城县有一定的名望。他的五个儿子在村里建有五座四合院式的房屋,连成一排,大门朝南,高大气派。村里至今还保留数间门楼和老房子,被襄城县文管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今日的小河村,道路平整、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在小河村村口的牌坊上,左右楹联写着“西望嵩岳祥和地,东临颍水金碧湾”两行大字。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已经成为关姓人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