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透过文物看许昌

汉代铜蒺藜: 杀伤力巨大的“暗器”

□ 记者 毛迎

汉代铜蒺藜 本版图片均为许昌博物馆供图

汉代铜蒺藜

蒺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田野里很常见。在许昌博物馆陈列着一组兵器,乍一看状若荆棘,因与植物蒺藜相似而得名。这组兵器为汉代文物,名曰铜蒺藜。

作为兵器的金属蒺藜如何使用?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1月20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铜蒺藜是一种“仿生武器”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铜蒺藜有四棱,每道棱都有尖锐的角。“铜蒺藜可以说是一种仿生武器,来源于野生植物白蒺藜长满尖刺的果实。人们在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后,就自己铸造金属蒺藜,最初是青铜材质的,后来也有铁制的蒺藜。”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蒺藜又名白蒺藜、屈人等,是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味中药。蒺藜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广。它几乎贴地生长,小叶成双成对,结出的果实起初是绿色的,成熟后变成黄色,能够炮制入药。蒺藜的果实干透后分量极轻,可以借助风力移动,如果被人不小心踩到会扎进肉里,民间俗称为“蒺藜狗子”,就是形容它的果实会扎人,被扎到了就像被狗咬一样。

聪明的古人发现了蒺藜的这一特征,模仿其外形制造出了铜蒺藜、铁蒺藜这类“暗器”,颇具“杀伤力”。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为了阻碍敌军行进,常常将金属蒺藜撒布于敌人必经的道路上,能够扎伤经过这里的敌人或战马。”陈文利说。

金属蒺藜的造型很特别,即便是随手扔在地上,它也会呈现出三尖撑地、一尖直立向上的状态,推倒立尖,下尖又起,始终如此,接触它的人无法避其锋芒,因此会被刺伤。在古代战争中,金属蒺藜多用来在对抗中根据地形、环境进行抛撒,刺伤敌方的马匹和士兵,是一种十分有名的防御性暗器。

大约在战国时期,金属蒺藜就已出现。《六韬·虎韬篇》记载:“狭路微第,张蒺芒。”《墨子·备穴篇》中也介绍:“凡防守城池皆积参石、蒺藜。”在地下坑道进出口的必经路径上,也要设置蒺藜,谨防敌人从地下突袭。直至秦汉以后,蒺藜成为防御战中常用的障碍器材,除了在通道、防御地带、营区四周密布外,还可以埋设在陷阱、机关或陷马坑中,刺伤来袭之敌。

相传诸葛亮曾妙用铁蒺藜

关于金属蒺藜,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古代战场上曾多次出现的铁蒺藜被视为诸葛亮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被誉为“武侯之物”。

据清代张澍《诸葛武侯集·制作篇》载:“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于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两长史杨仪多布铁蒺藜,是三国之际已有之。”因蜀军缺乏马匹,难以与骑兵力量强大的魏军抗衡,在此情况下,铁蒺藜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使蜀军在劣势中占据了主动。

铁蒺藜,俗称“扎马钉”。大军行军时遇上铁蒺藜,就算将士们再小心也会出现士兵或马匹脚底被扎穿的情况,这时候大军要么绕道要么花时间排除铁蒺藜。但不管如何,行动都会变得迟缓。铁蒺藜对骑兵尤其有用,这也是铁蒺藜“扎马钉”这一称号的由来。

传说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虽然姜维等人遵从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打算让10万蜀军退回蜀国,但司马懿很快认定诸葛亮已经病逝,率大军追赶而来。在这危急关头,文官杨仪突然想起了诸葛亮的遗嘱,他派人迅速制造了大量铁蒺藜,在蜀军撤退沿途撒下。司马懿看见沿途的铁蒺藜后立刻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数千名步兵穿上厚底的木鞋,一边走一边排除这些铁蒺藜。但这样一来,司马懿的骑兵就无法快速行动,只能跟在这几千名步兵后面。等司马懿处理完这些铁蒺藜,蜀军早已撤回国内。

事实上,铁蒺藜在使用的时候,可能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就是随意的一撒。因为这样很容易被敌人发现,那么敌人也不会轻易涉足这样的险境。使用铁蒺藜的时候或许会用浮土覆盖一下,或者用植被伪装一下,这样铁蒺藜只会露出一个尖锥,有很强的隐蔽性。

金属蒺藜在冷兵器时代被广泛应用

作为兵器的蒺藜制造简易,使用方便,除了用青铜、生铁铸造外,也可以用竹、木削成尖刺代替,如木蒺藜、竹箭、竹尖桩等。战国时代,守城部队常在城壕中密设竹箭防止敌人袭击,《墨子·杂守篇》中有详细记载。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金属蒺藜在冷兵器时代应用比较广泛。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和金属蒺藜有关的故事。火药出现后,还演变出了蒺藜火球这种武器。”陈文利说。

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提到了蒺藜火球,内部填有火药或其他易燃物,曾被用作一种投射武器投入敌人中间,爆炸后会让尖刺四射,杀伤力堪比现代的手雷。

历史上,有好几次战役都与金属蒺藜有关,如宋将韩世忠征伐胜捷军张师正残部,下令用铁蒺藜堵绝自己部队的退路,以表示剿平敌军的决心。《宋史·韩世忠传》记载:“(李)弥大檄世忠将所部追击,至临淄河,兵不满千,分为四队,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令曰‘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於是莫敢返顾,皆死战,大破之,斩复,馀党奔溃。乘胜逐北。”

据史书记载,在南宋的时候,宋军的将领曾经用铁蒺藜来对抗金军的骑兵。宋军先是在自己的阵地上布了铁蒺藜,然后佯装撤退,等金军的骑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就误入“铁蒺藜阵”。据说,当时金军的战马中,十匹战马有七八匹都摔倒,这样就给了宋军以还击的机会。

到了明代,戚继光的步兵小组里,藤牌手都要携带6串铁蒺藜,每串10个,6串铁蒺藜,就是60个,如果很多步兵都携带这样的铁蒺藜的话,在战术应用上就会给指挥官以更多的空间。尤其是在防御作战的时候,在营垒的周围布上铁蒺藜,就能起到像现代战场上的地雷一样的效果,能够威慑敌人。

明代冯梦龙《智囊补·兵智·铁菱角》中有类似铁蒺藜的铁菱角出现:“流贼犯江阴,县人以铁菱角布城外淖土中,纵牲畜其间,贼争掠豕,悉陷着菱角不能起。”

时至今日,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铁蒺藜在安保方面依然发挥着作用。有铁蒺藜的地方汽车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不然轮胎就会被扎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