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全国不少城市陆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一股“囤药潮”席卷而来。
那么,在当前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公众是否需要囤药?药品的有效期应该如何查看?如何处理家中的变质药品或过期药品?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大部分药品
可在常温下保存
12月11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药店,发现“连花清瘟”已经卖断货。有些药店还对治疗感冒的药品开启“限购”模式,每名顾客只能购买一盒。
“我们公司正在紧急备货,但连花清瘟、布洛芬估计要等几天。”采访中,不少商家表示,部分药品近期会陆续到货,盲目囤药不可取,适当备药是必须。
在市区一家药店,工作人员王芳说,市民买回药品后,应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要求储存药品。一般来说,大部分药品可在10℃至30℃的常温条件下保存。
此外,要求存放在阴凉处的,指的是储存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0℃;要求存放在凉暗处的,应避开光线,且储存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0℃;要求冷藏的药品最容易变质,要放在冰箱里,并使冰箱内温度保持在2℃至10℃;要求避光保存的,须避免日光直射。
“有不少老年人喜欢多买一些药备着。其实这样的囤药习惯非常不好。”王芳说,如果家庭小药箱不能定期整理,就会产生过期药品。个别患者出于“节俭”的考虑服用过期药品,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另外,还有一些人希望多开一点儿抗菌药,一次吃不完就储存在小药箱中,等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时候及时服用。
抗菌药是处方药,就是需要医生判断病情后才能使用的药,不宜家庭常备。感冒的病因很多,可能是病毒引起的,也可能是细菌或特殊病原体引起的,可能不需要或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应由医生在患者就诊时作出专业判断。
大量囤药没必要
一次买5天至7天的量即可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同时通过开展系列科普宣传,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安全用药知识。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连花清瘟胶囊和颗粒的主要成分一样,适应症也一样。药品说明书上提到,连花清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市中心医院医药部副主任医师田京辉说。
荆防颗粒对早期轻症、发热酸痛有一定的疗效。另外,金叶败毒口服液用于治疗咽痛效果比较好,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等可以缓解一些症状。
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适当储备一些常用药,但没必要大量囤药。因为一般家庭并不具备长期存放药品的条件,一次购买5天至7天的量即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清热解毒类药品只需选择一种,不能叠加服用。
另外,有危重病史的患者,家中需要准备一些急救药品,一般准备半个月的药量即可。有老人的家庭还可以准备一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药,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药品过期后不能服用,应该如何处理?很多家庭的做法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记者了解到,一些医药企业和零售药店会定期开展家庭过期药品集中回收活动。另外,如果市民家里少量普通药品过期、变质,最好按药品剂型妥善处理。例如,口服片剂、固体制剂、胶囊等,可将外包装破坏,把药品取出后放入纸袋或环保塑料袋,投入存放不可回收物的垃圾箱。
过期药到底有哪些危害?
老年人常备的硝酸甘油,过期后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损害;很多家庭常备的维生素c片,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很容易被氧化而变色;胰岛素一旦过期,其化学结构会发生变化,如果继续使用,会产生注射部位肿胀、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过期的青霉素会分解,在使用过程中导致人体过敏,可能产生皮疹、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如果中成药存放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霉变,滋生细菌,尤其是颗粒剂、蜜丸,肉眼无法识辨。
■ 相关链接 ■
药品打开包装
3个月后没用完
不要继续用
大家都知道,正规药品的外包装上都标注有生产日期、产品批号及有效期等信息。那么,你知道怎么看药品的有效期吗?
第一种,标明年、月、日。如有效期至2023年10月31日,说明药品的实际失效期并不是有效期标示日期当天,而是对应的前一天,即2023年10月30日。
第二种,只标注月份,没有具体日期。如有效期至2023年10月,说明药品的有效期是10月的最后一天,即2023年10月31日。
第三种,标明失效期。如失效期为2023年1月,说明药品只能用到2022年12月31日。
需要提醒的是,药品的有效期是在未开封的前提下计算的,如果药品打开包装3个月后没有用完,最好不要继续用。平时记得定期清理家庭小药箱,不要存留过期药。
如果药品出现下面的情况,说明已经变质。
1.片剂:正常药片表面干燥、光亮,变质药片表面出现花斑、变色,外表的糖衣开裂、粘连,或者出现特殊的气味。
2.胶囊:正常的胶囊壳坚硬、光滑,变质胶囊壳变软、变形、粘连,或者有药粉滑出等现象。
3.冲剂:正常冲剂的颗粒松散、干燥、容易滚动,变质冲剂会出现潮湿结块等现象。
4.糖浆剂、面剂:正常制剂液体透明,即使有少量沉淀,经过振摇后就可混匀,变质制剂会出现大量沉淀、块状物,以及胀袋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