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顺带母亲逃难至许昌
《二十四孝》之一的蔡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蔡顺“拾葚奉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如今的建安区椹涧乡北头社区。
12月9日,在热心人的带领下,记者从许昌市区走许南路,一路向西不远,再向右拐进入一条向北通往椹涧乡的乡道,很快就到了椹涧乡政府所在地。
“椹涧乡有北头社区和南头社区。”今年68岁的居民张长深说,北头社区和南头社区只有一路之隔,蔡孝子祠就建于椹涧乡的北头社区,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北侧。
记者看到,蔡孝子祠坐北朝南,大门外一侧立有一通书有“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通过一条小道走进蔡孝子祠,坐北朝南的大殿里塑有蔡顺的塑像。在外檐长廊的两侧,还彩绘有蔡顺的故事与传说。
元代福建人郭居敬编撰了《二十四孝》,选辑虞舜等24位孝子的感人故事,每个故事还配有一首诗,用来当儿童的启蒙读物。蔡顺是在元代被选入《二十四孝》的,蔡孝子祠的修建年代应该在元代以后,而现在伫立在大殿前的三通石碑被证实是明代的。
据《后汉书·蔡顺传》记载,蔡顺是汝南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非常孝顺,与母亲相依为命。为躲避战乱,母子二人曾逃难到许昌。“历史上,椹涧种有不少桑树,所结的桑葚既可充饥,还可以酿酒。”张长深说。
就这样,蔡顺每天把母亲安置好,自己便外出讨饭,他把讨到的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食用,自己一般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在讨不到饭的时候,蔡顺就跑到不远处的桑林,采摘桑葚和母亲同吃。
赤眉军受感动“洗眉”返乡
后来,山东人樊崇率领的赤眉军从山东一路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赤眉军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讨饭为生的蔡顺母子生活更加艰难了, 蔡顺经常走很远,也不一定讨到一口吃的。直到太阳要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因此,在椹涧乡菜园村西还有一座“等子寺”。
这一天,蔡顺讨饭归来,因为没啥“收获”,他只好在河边的桑树林采摘刚成熟的桑葚,带回去给母亲食用。途中,一队手拿刀枪的赤眉军拦住了蔡顺的去路,以为他是王莽军的奸细,准备捆绑起来,顺便搜罗些财物,没想到除了他竹篮里的桑葚,一无所获。
赤眉军中一人发现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就好奇地问他:“你采的桑葚也不多,为什么要用两个篮子,还将黑色和红色的分开?”蔡顺回答:“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我带回家给母亲吃;而青红色的还不太熟,我留着自己吃。因为老母年迈,眼睛不好,我就将桑葚分开,好让母亲食用。”
赤眉军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在外打仗多年,无不想念家里的父母及妻儿。当看到年轻的蔡顺如此孝敬自己的母亲时,都为之感动。赤眉军不仅没有将蔡顺抓到军营,临走时,还送给他一些米面和牛蹄等,让他回去和母亲一起食用。
随后,一些赤眉军受蔡顺感动,加上思乡心切,不想再四处征战。于是,就有人到河边清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料,之后解甲归田,偷偷跑回老家。后来,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赤眉河”。
历史上,椹涧的“洗眉河”终年有水,自西北方向弯弯曲曲流向东南,俗称“九曲湾”, 岸两边桑树的桑葚成熟时,映托着流水煞是好看,还成为“许州十景”之一。
蔡顺的孝道感天动地
《后汉书》记载了蔡顺孝母的三件事。一是“抱棺回火”。二是“扶老藤生”。三是“拾葚异器”。
由于蔡顺的孝顺,他的母亲活到了90多岁才去世,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能活到90岁实属不易。 据说,也许上天都被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他的母亲还没有下葬的时候,邻居家发生火灾,当大火就要逼近蔡顺家的时候,他不忍母亲的尸体被大火烧了,就伏在母亲的灵柩上号啕大哭,当邻居家的房子烧为灰烬的时候,蔡顺的家却完好无损。
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不少人,汝南太守也一直关照着蔡顺,就想提携他为孝廉,向朝廷推荐他为东阁祭酒,但蔡顺为了守墓坚决不受。
为此有人说他:“生供养,好的都让母亲吃;死守坟,给什么官也不做。羔羊尚知跪乳义,乌鸦亦明反哺恩。”
近年来,建安区椹涧乡成为我市以孝文化为主题的乡镇。为传承和弘扬孝善文化,丰富许昌历史文化内涵,前几年,建安区椹涧乡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蔡氏后人,在蔡孝子祠举办祭祀蔡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