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椹涧乡政府以西数公里,一座被人们称为熊耳山的高岗上,有一赤眉城遗址,最早为妙庄王分封地,后被汉末赤眉军作为军营,如今还留有遗存。那么,妙庄王与赤眉军在这里都发生过哪些故事?记者带您走入赤眉城遗址,来探访一段少为人知的往事。
熊耳山原是妙庄王的封地
赤眉城遗址位于椹涧乡以西,自东向西远望,其看起来地势颇高,最高处犹如熊头双耳,故称熊耳山,群众也叫其许灵山。
12月9日,记者驱车上山,看见整个土城为四方形,土城墙还有留存,高出地面数米,上面长满了杂草树木。墙顶宽五六米。在赤眉城遗址正中靠北的位置,还建有瓦房以及东西偏房,前面立有焚香的香炉。
“熊耳山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此守护赤眉城遗址多年的老人张绍卿说,据说与大禹一起治水的妙庄王经过此地,认为这是一处难得的宝地。大禹治水成功后被舜禅让称帝,后分封和他一起治水有功的诸王。妙庄王向大禹请求把熊耳山作为自己的封地,得到大禹的赞同。
后来,妙庄王带人在这里垦荒造田,还建了妙庄王府。这里一直由妙庄王的后人承嗣,直到商初因战乱被毁。妙庄王死后,葬于妙庄王府西南位置,方圆有9亩大。张绍卿说,他小时候,墓冢前还存有石碑、石桌、石凳等。后来,这些东西被毁,妙庄王的墓冢也被群众取土铲平。
据说,妙庄王是一位孝子。有一天,妙庄王的母亲给干活儿的儿子送饭, 看到儿子身上有多处被荆棘扎伤。其母担心妙庄王的身体,日夜焦虑,不久便生了病,怎么治也治不好。为博得母亲一笑,妙庄王将锅底灰抹到脸上,装疯扮傻,手舞足蹈,终于让母亲露出笑容,病情也有了好转。
赤眉军大本营驻扎熊耳山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以赤眉军和绿林军为最大的两股军事势力。
赤眉军由山东经河南向长安进军,樊崇率领的南路军来到许昌。他看到椹涧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水草丰美,就在此屯兵安营,整训军队。樊崇手下的将士用土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墙。土城墙宽厚、坚固,开设四个城门,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口设有吊桥,俗称红土寨。
公元24年,更始帝得知樊崇部队率兵向西安进发,深为不安,暗派大将朱鲔带领十多万人马逼近赤眉城,准备抄其后路。当时赤眉城只有大将黄霸把守,将士不足3万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黄霸集结一部分士兵埋伏于赤眉城西岭,又令另一部分士兵在城西小河洗去红眉,分散在城外,待朱鲔军队一到便扮成朱鲔士兵混入军中。
朱鲔开始攻城时,混入军队中的赤眉军哗变。西岭的伏兵趁势杀出,与城内杀出的士兵内外夹击,里应外合,使朱鲔军大乱,分不清你我,摸不清南北,大败而逃。
传说这里还有地下藏兵洞
最初,赤眉城内建有亭台楼阁和一些房舍,以及山神庙一座,自汉代以来,历史沧桑,城上和城内建筑荡然无存,现有古城墙500米长,高2.5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
清咸丰年间,商人曾半街重修寨门、寨墙,命名为赤眉古寨。
东西南北各筑寨门,寨门两边的寨墙上各设垛楼两处作为掩护体,寨门楼上设有炮眼,楼下有土大炮等防御武器。寨内在小寨门上边、南门里、十字街中、街东各设有炮楼,均十余米高,并有炮眼。寨壕绕寨一周,开沟灌水。
民国时期,匪患严重,古寨重新加固,成为群众防避匪患的“保险寨”。
20世纪50年代,随着集镇扩建,这里的土城墙大部分被毁,寨里面的住户也陆续搬迁到村子生活。
2005年7月,赤眉城遗址被原许昌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四周外沿向外扩30米为重点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区外再扩50米为一般建筑控制地带。
张绍卿说,赤眉城遗址里面还有藏兵洞,据说赤眉军在里面不仅藏兵,还挖有地下粮仓,外面的洞口也不止一个。
“目前文物管理部门还没打算对这里进行发掘,如果进行发掘,藏兵洞一定别有洞天。”张绍卿说,下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希望政府把椹涧乡的孝道文化相结合,对这里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促进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