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透过文物看许昌

汉代动物俑:

陶存物像 泥塑春秋

鸡俑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一组狗佣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提起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那逼真的俑像、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在许昌博物馆内,也展出了形形色色的汉代陶俑。它们或是花容月貌、风姿绰约的仕女俑,或是载歌载舞的说唱俑,抑或是成群成组、栩栩如生的动物俑。

本期《透过文物看许昌》,我们就让目光聚焦那些汉代动物俑,看看它们的背后有着哪些故事,传递着古代社会的哪些信息?

□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周杉杉

A

动物俑取自真实的生活题材

在许昌博物馆内,陈展着不少汉代动物俑,鸡俑、鸭俑、狗俑、猪俑、鸽俑……在众多动物俑中,有一组狗俑,它们或立或蹲,神态或警觉或呆萌,与现代的看家犬十分相像。

最早的动物俑是何时出现的?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原因在于动物俑的出现方式。一般认为: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将手工捏制的人、动物等泥塑放入窑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因为当时窑炉的保温和升温性能较差,所以早期墓葬中即便陪葬有少量动物俑,经历数千年的侵蚀,大多已面目全非。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中国古人一直都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认为死亡仅是肉体的消逝,而灵魂可以永存。

在古代,死者的亲人会随葬大量物品,以期死者得以延续生前的美好生活。随葬物品的种类很多,动物俑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类。动物俑成为随葬品的重要代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人们多用动物殉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用车马殉葬。而秦代的人们开始使用俑代替活物殉葬。发展到汉代,动物俑随葬变得常见。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早期的墓葬就有动物俑出土,西汉中后期的墓葬动物俑出土数量增多,东汉中晚期达到高峰。

动物俑取自真实的生活题材,是人们将现实生活投影到地下的写照,反映了墓主人对生前财富的留恋。

B

动物俑普遍存在于汉代墓葬中

在厚葬盛行的汉代,陪葬品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空前繁荣,而且在种类上丰富多彩。

在汉代,拥有禽畜的数量是个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墓葬中的陪葬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动物俑普遍存在于汉代墓葬中。

许昌博物馆二楼“曹魏许都专题展”第二展厅里陈展的陶狗均为汉代文物,其全称为汉灰陶狗。它们或头部略微昂起、两耳直竖、双目前视,或脖子前伸、口微张、尾巴上卷,样子悠闲而警觉,抑或伸颈弓腰、张着嘴巴,似乎在等待主人喂食……

“在汉代众多动物俑中,狗俑数量丰富、生动传神,不仅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狗的形象,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美学意蕴。”陈文利说。

为什么狗会成为原始信仰的一种载体?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那些具有大腹、多产的动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崇拜。狗一年可生育4次,是典型的多产动物之一。它与人类祈求多子的愿望相吻合。河南淮阳泥泥狗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灵狗”的塑造与祈子的目的显而易见。这种图腾崇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还是兴旺地存在着,充分说明了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此外,汉墓中出土各类陶质家畜俑十分普遍,不仅反映了汉代发达的畜牧业生产水平,也体现了汉代粗犷、质朴的塑制艺术。我国古代“六畜”通常指的是牛、马、羊、猪、狗、鸡,它们在汉代都得到了很好的饲养。

汉代人喜用羊的形象装饰器物,因“羊”和“祥”同义,有吉祥之意。陶羊作奔跑状,两角竖立、翘尾,一副温驯可爱的形象。猪是古代人们重要的财产之一,用陶猪随葬是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表示。在自然界众多动物中,不起眼的鸡却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足以说明鸡在我国古人心目中占有的位置。“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在计时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更习惯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因此,汉墓中出现了大量鸡俑。

陈文利告诉记者,这些陶俑既代表了人类观念上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又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因此,汉灰陶狗对于现代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丧葬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

制作一件陶俑要经过多道工序

汉代工匠是如何将一抔抔黄土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家畜形象呢?据专家们分析,制作一件陶俑大致要经过模制、加塑、烧制、着色等工序。

模制并不是一模成型,而是采用二模或多模合制。工匠们还要对其进行捏、塑、刻、画等艺术加工,使不同的陶俑各具情态,也就是所谓的加塑。待陶俑素坯制作完成后,入窑烧制,使之坚硬,再依照真人身体或家禽的实际情况为陶俑上彩。正是因为经过了一道道严密的工序,这些汉代陶俑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成为我们“触摸”那个伟大时代的无可替代的艺术品。

汉代陶制明器的表现手法以塑为主,罕见雕琢。这与汉代艺术陶讲究写实,注重整体感的审美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动物俑塑制的手法只注重外形的表现,不注重细节轮廓的刻画,都是用最简单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概括精练、简洁传神。

“西汉初期秉承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陈文利说,陶猪、陶羊、陶鸡等动物俑出土,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文景之治”后的陶俑题材逐渐广泛,引入了众多表现享乐生活的杂技宴乐俑,体现了汉王朝的强大、贵族生前的穷奢极欲和死后厚葬的风气。

东汉时期的陶俑逐渐世俗化,开始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这个时期的陶俑气韵生动、神情自然,体现了人民随和的心理状态、淳朴的社会风气与自然的生活氛围,极富情趣与生命力。

虽然陶俑的“出身”有些“卑微”,但其价值不可小觑。古时没有照片、视频,而各个墓葬出土的陶俑恰好弥补了这个遗憾,是反映历史的一种形式。大大小小、形态逼真的俑像其实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对现代人了解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研究古代服饰、军阵排布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陶俑主要盛行于从东周到宋代的约1500年间,而这一时间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都有很大缺憾,俑像的出现恰好成为有利的补充。

汉代陶俑别具一格、题材广泛、灵韵生动。汉俑出土量大且集中,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是中华历史中的瑰宝。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时隔千年依然能感受到汉代社会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