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让民营经济演绎永不落幕的繁华

□ 本报评论员

手机扫码下单,“聪明”的机器人立刻自动取面、配料、加热,等到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酸菜牛肉面“端”到面前,只需48秒。你也许想不到,这款堪称“终极版无人面馆”的熟面机,竟然出自许昌一家民企——河南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最初只有10多个人、5万元启动资金的小作坊,到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主食机械设备生产商,万杰智能26年的发展历程,既彰显创新的魅力,也展现许昌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实力。

改革开放,春风浩荡。民营经济作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美丽“蝶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中国奇迹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中国、中原的缩影,许昌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90%,民企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2%……其规模之大、分量之重、活力之强,为许昌赢得了“河南的温州”之美誉,也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无“民”不富,有“民”则活!

曾经,民营经济的前行之路,几多风雨和艰辛,饱尝“局外人”的尴尬与失落。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望眼欲穿的好政策,却在执行中“打了折”“走了样”“落地难”,惠企利民之举遭遇“肠梗阻”;有的地方官员不敢、不愿与民营企业家打交道,凡事“拖着办”“等等看”,担心“受牵连”;特别是受疫情冲击,民营企业普遍承受着需求不振、资金紧张、成本增高带来的压力,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尤为艰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省委召开高规格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树立鲜明导向,在中原大地吹响了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嘹亮号角。

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在服务上真情实意,从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到推动转型升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营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民营企业的愿望当作自己的愿望,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把资源用到每个企业最急、最缺处,把服务做到每个企业“心坎”上。在环境上持续优化,要坚决打破阻碍社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项目,该“放”的放到底,该“减”的减到位,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激发市场活力。在作风上求实求效,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奖励“为官有为”、惩治“为官乱为”、问责“为官不为”,以民营企业的获得感来衡量干部的业绩,构建风清气正的政商“生态圈”。眼下,许昌市正在深入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贴心回应企业关切,让广大民营企业家感受到冬日温暖、“家”之温馨。

责任是最高的尊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更应以担当诠释责任,以行动捍卫尊严。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具有市场嗅觉敏锐、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要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持续创新、提质增效,在练好内功上下足功夫。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弘扬敢于担当、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潮起正是扬帆时。”解难题、增信心、强服务、重提升,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让民营企业活得更有尊严,方能让民营经济演绎永不落幕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