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透过文物看许昌

石固遗址:揭秘7000年前葛天氏的“理想之世”

记者 毛迎

石固遗址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葛天氏既是华夏乐舞的始祖,又是与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齐名的远古部落首领。在他的治理下,葛邑大地“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是原始的“和谐社会”。

陶渊明、杜甫、李清照……千百年来,无数先贤都向往这个“理想之世”,梦想成为“葛天氏之民”。

在长葛,至今仍然有许多与葛天氏有关的传说、故事及珍贵历史文化遗存。考古专家研究后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葛天氏是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以现在的长葛市石固镇(石固遗址)为中心的葛天氏部落首领,时间大致是距今约7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石固遗址因何被揭开“神秘面纱”?该遗址藏着怎样的“秘密”?本期《透过文物看许昌》,跟随记者一起来了解石固遗址的“前世今生”吧!

藏在田野里的“国保”

“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长葛。”这是《长葛旧志》对长葛这座城市名字由来的记载。

从长葛市石固镇镇区向东行约500米,便来到了岗河村。“因为我们村南边有条河,西南边还有个岗,所以叫岗河。”提起岗河村的来历,村民这样说。而石固遗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就立在岗河村的一块麦田边。

石固遗址的发现十分具有戏剧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经常在这里发现像铲刀、斧头一样的石块和像碗、盘一样红色、棕色或橘黄色的陶器。当时,其他人不在意,只有一位叫李兴隆的农民很感兴趣。1978年春,当地有关部门决定把石固遗址所在的这块高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小平原。当时,李兴隆和几位文物爱好者向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写了报告,最终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与保护。

197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赶到石固镇岗河村,调查后安排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石固遗址进行发掘。石固遗址的发掘,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1978年至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对此地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在我国考古界有重大价值的石固遗址。

在石固遗址内,考古专家发掘出多处房基和大量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根据地质证据和文物特点,考古专家认定:石固遗址的先民大致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上兼具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特点,时间上基本和葛天氏生活的时代吻合。

2006年,石固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

石磨盘、石磨棒、锯齿石镰、石铲……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用于农业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这些文物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件石磨盘出土于石固遗址,石磨盘上摆放的圆柱形物体叫石磨棒,它通常和石磨盘配合使用,用来碾磨谷物。”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陈文利表示,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

1977年春天,在新郑西北7.5公里的裴李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种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类文化遗存以磨制石器为代表,因此被确定为新石器文化。从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锯齿镰和大量陶器来看,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人已经掌握了谷物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进行种植,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为了存放谷物,裴李岗人又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器具——陶器。

裴李岗文化遗址多集中在河南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豫西山区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迄今为止共发现150多处,经过发掘且有重要考古发现的近20处,长葛石固遗址就是其中一处。

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出土有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还有手制的低温红陶器等,标志着当时的许地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在磨制技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石斧、石铲的刃部磨制得光滑、耐用,体型比较大的石磨盘和圆柱形石磨棒更能代表裴李岗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成为裴李岗文化区别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性器物。”陈文利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共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骨笛)等。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在中原地区为首次发现。

考古专家认为,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后来,这里被正式命名为石固遗址。

葛天氏的“理想之世”令人向往

考古人员在石固遗址发现了单人仰身土穴墓葬。男墓中有石斧、石铲、石镰等生产工具。女墓中有陶纺轮、石磨盘等生活用具,女的手腕上、脖子上还有陶环。这说明当时男女已有分工,女的已经开始装饰自己,人们已经开始生产谷物。

此外,石固遗址出土的器物还有小喇叭口长颈斜肩双耳壶、折肩平底双耳壶等,以及鞋底形四个乳状足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等。陶器都是火候较低的红色、棕色或橘黄色。壶类多为泥质,罐类多为砂质,不但没有彩陶,而且没有轮制的陶器。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7000多年。

相关史料显示,葛天氏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生活在以石固遗址为中心的区域,时间是距今约7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石固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的生产年代距今约七八千年,与葛天氏生活的年代吻合。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他治下的社会一直被古代君子们称为“理想之世”。《新编二十六史》记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意思是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不用教化就能让众人遵守礼法,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可以说,他缔造了中国最原始的“和谐社会”。

在《桃花源记》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世外桃源”,可他在《五柳先生传》里,却明确表示想成为葛天氏之民。“诗圣”杜甫也有诗云:“上古葛天氏,不贻黄屋忧。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而著名才女李清照更是自谓“葛天氏之民”。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之意,由此可见一斑。

历经数千年风雨,石固遗址依然散发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明之光。如今,走进许昌博物馆,你可以欣赏到石固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近距离感受葛天氏治下的“理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