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人文许昌

百年盛氏祠堂,传承优良家风

□ 记者 孙江锋

盛氏宗祠大门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历史上,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也会利用这些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此外,族亲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聚会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祠堂被毁。如今,位于长葛市坡胡镇盛寨村的盛氏宗祠保存相对完好。盛寨村有哪些故事?盛氏祠堂何时修建?2月13日,记者来到盛寨村,探访这里的时光往事。

光绪年间修建盛氏祠堂

盛寨村位于长葛市西北方向,是坡胡镇的一个村庄,紧邻郑尧高速、长花公路,交通发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盛寨村附近穿过,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粮食优质高产。地下水资源丰富,周边有胜天湖、幸福湖、青年湖,暖泉河、白水河等季节性河流。

当日,记者走进盛寨村,在该村北侧,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盛氏祠堂。

经过历代修葺,现存的盛氏祠堂总占地面积371.2平方米,由大殿、卷棚、大门三部分组成,殿内有盛氏先祖画像、家谱碑等。

大殿长9.4米,宽6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硬山式建筑,小灰瓦盖顶。卷棚长9.4米,宽6米,内有两对石楹联,字为正楷,刻工精细,字体优美。据了解,盛氏已传十五代,存有族谱。该祠堂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中原地区人文、姓氏历史有一定价值。2010年,盛氏宗祠被长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有100多年历史了!”在祠堂门口,几位老人七言八语讲述着关于盛氏祠堂的故事。

据载,盛氏祠堂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前的20多年开始修建。盛氏族人修建祠堂时,由于财力不足,祠堂建设非常缓慢。1885年,盛寨村发动所有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始大规模修建祠堂。

当时,民间有“能打三眼井,不建一间房”的俗语,可见修建祠堂的艰难。石头用架子车从西山拉来,大伙儿出钱出力,有的甚至捐了10串钱。至今,宗祠内的碑文上还记载有当年修建祠堂的情况。

盛氏由汝南迁入长葛

“盛寨村是先祖盛国甫用扁担挑着长子永祯和次子太祯,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此而形成的。”盛氏族人告诉记者,盛寨村先祖盛国辅,妻子刘氏,原籍汝南(驻马店以东一百多里处)。康熙8岁登基那年,汝南遭遇水灾,盛国辅被迫离开故土。他担着两个儿子,刘氏背着包袱,从南向北逃避水灾。

他们没有固定的目的地,机缘巧合来到长葛。当时,盛寨村是一片沼泽和荒野。盛国辅携家人一路走来,身上的干粮和银两也快用完了,一家人正为生计犯愁。

盛寨村南边有个石庙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个姓杨的村民看到盛国辅犯愁,就劝其在此安家。杨姓人说,沼泽地里的淤泥可以当肥料用,还能筑起大寨防御盗匪。盛国辅听了他的话,决定在此安家。

因为是白手起家,创业非常艰难。沼泽地里蛇、青蛙给盛国辅带来很大的麻烦。他不畏艰难,挖淤泥、打寨墙,刘氏在家里照顾两个幼儿,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盛家人在此定居后,开垦农田、修寨垒墙、建造家园。历经几代子孙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百十户数百人的村庄。朴素的村民为寨子的生成附会了一个个传说,为盛寨村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体现了后代人对先祖的尊重。

盛国辅的二儿子名叫太祯,他的妻子张氏36岁时因病早逝,留下了几个孩子。太祯既当爹又当妈,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勤奋读书、辛苦劳作,整个家庭欣欣向荣,如今盛寨村的墓地里还有太祯的坟墓。

生生不息传承良好家风

盛国辅百年之后,盛氏族人召开大会,决定第六代为“百”字辈,以此纪念先祖盛国辅迁居于此百年。这次宗族大会凝聚了人心,盛氏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盛寨村,一直保持着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形式,使得许多悠久的文化和古风民俗得以传承下来。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南至深圳、北到东北的盛氏族人都会回来参加祭祖大典。同时,来自山西阎良镇的100多户族人也会参加。他们虽然相距千里之遥,一年只能见一面,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祭祖大典在盛氏宗祠举行,全体参祭人员进行祭拜,盛氏家族“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风得到传承。由于阴历三月初五是盛寨村的古庙会,村里将古庙会和祭祖大典放在一起举行。在这期间,村里会请剧团来唱大戏,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前来观看。

新时期,祭祖大典上注入了新的元素。近年来,祭祖大典上会宣布村里“好婆婆、好媳妇”的名单,让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不断延续。

这个看似平凡的村落,以坚不可摧的家族制度维系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不断补入新内容,让这个历经了350年的家族至今在此春播秋收,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