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人文许昌

电影《满江红》摇滚版戏曲配乐走红

一场戏曲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演员在表演新编历史豫剧《灞陵桥》 记者 牛书培 摄

越调演员在表演古装剧《无佞府》 记者 牛书培 摄

鄢陵县豫剧团的演员在鄢陵县马坊镇前陈村表演豫剧《海瑞进京》 记者 牛书培 摄

□ 记者 张铮

核心提示:今年春节档电影格外火热,《满江红》领跑票房,其配乐“豫剧+摇滚”随之火爆出圈,被誉为该片点睛之笔。

许昌有“戏曲之乡”的称号,说起戏曲,很多许昌人随口就能哼唱上几段。走在许昌的大街小巷,仔细听,你很可能就能听到戏曲的声音。

那么,随着《满江红》摇滚版戏曲配乐走红,作为“戏曲之乡”的许昌,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我们身边的戏曲又有着哪些创新和变化?

伴随着鸣锣开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许昌戏曲的历史与现状。

《满江红》中的戏曲元素

“《满江红》中的唱腔采用了电子乐+豫剧这种风格,这也是戏曲的创新和尝试。”2月21日,谈起《满江红》中的“新戏腔”,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主任李金榜说,近几年,戏腔出圈名场面可不少,戏曲这种接地气的艺术门类,在新时代接上新地气,成功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众所周知,岳飞是河南人,北宋建都开封。《满江红》选用豫剧作为配乐,出自导演张艺谋及配乐韩红对故事背景的考虑,选择河南本土戏曲更能为影片添彩。

电影《满江红》中“豫剧味道”的配乐改编自《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穆桂英挂帅》《下陈州》等河南经典豫剧唱段,由张晓英演唱。这些唱段大多放置在影片中过场戏的蒙太奇阶段,伴随着片中人物的快速奔跑,带来了一种“快进摇滚版豫剧”的感觉。

作为“戏曲之乡”的许昌,不光有豫剧、越调、曲剧三大剧种争奇斗艳,演唱者张晓英与许昌还有深厚的渊源。

据了解,演唱者张晓英出生于梨园世家,父母都是河北邢台市豫剧团的演员,她笑称自己的胎教就是听戏,五六岁已经能唱能演。1989年,张晓英从许昌市戏曲学校毕业后,进入禹州市豫剧团。

《梨园春》栏目是张晓英戏曲人生路的重大转折。2005年,张晓英参加河南卫视改版后的第一期《梨园春》时,凭借包公戏《探阴山》斩获擂主。2008年,她更是拜在了豫剧“黑头大王”兰力门下。一直到2011年加入河南省曲剧团,张晓英一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精致的传统美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而张晓英“新戏腔”的走红,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

传统戏曲无论是与影视作品融合,还是被拍成短视频、在直播间传唱,是因为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期待。

戏曲之乡 豫剧源远流长

2月21日,在长葛石固镇花杨村,一声锣鼓鸣起,演员正式登场,伴随着浑厚悠扬的熟悉唱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搬着小马扎儿来听戏。

这是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演员们将经典的传统戏曲剧目送到农户的家门口,让乡亲们尽享丰盛的“文化大餐”,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下,寻找一份难舍的戏曲情怀和乡村大戏的独特风采。

“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我们一天都没有闲下来。”李金榜说,每场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他们都积极准备,给老百姓送去文化精神食粮,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许昌流传的剧种较多,有京剧、豫剧、越调、曲剧、二夹弦、罗戏、卷戏、道情等。据《许昌戏曲志》记载,豫剧的称呼始于20世纪30年代。

许昌被称为“戏窝”,也是全省保存剧种比较完整的地区。

豫剧以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浓郁、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昌“生产”各类剧目之多、之优,创造了河南戏曲史上多个第一。

许昌是豫剧“桑派艺术”和越调“毛派艺术”的开宗立派之地,陈素真、闫立品、唐喜成、赵义庭、申凤梅、海连池等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去。2018年,许昌市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

在许昌戏曲发展的辉煌过往中,值得一提的是鄢陵“板车剧团”。半个多世纪前,它就作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誉满全国。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有豫剧、越调、曲剧三个展演部,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每年开展多场公益展演,把优秀剧目不断送到群众中。

创新 戏曲才更有生命力

一首词、一场戏、一曲古筝、一段戏腔,任何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触动到年轻人的时候,激起的是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使命感。

谈起豫剧的创新,李金榜以豫剧《灞陵桥》为例,讲述了他们从编剧、舞台设计、音乐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创新。

在“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的比赛中,豫剧《灞陵桥》从2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再获金奖。

《灞陵桥》在舞台的展现上,导演巧妙利用其三大特点,并大胆突破了戏曲固有的脸谱化,去掉了曹操的白脸,让人物行当介于“花脸”与“老生”之间;唱腔设计保留了很多传统的豫剧音乐风格,采用了豫东调、豫西调及沙河调的结合,使唱腔浑然一体,凝练大气。

“《灞陵桥》这个剧目的创作成功,也是我们创新的有益尝试。让戏曲融入生活,创作更多易于被大家接受的戏曲作品。”李金榜说,随着他们送戏下乡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他欣喜地发现在听戏观众中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

其实,文艺作品的爆火,并不遵循着某一种固定的“创新+传统”的范式,而是由于这些作品用心、用情,用新时代的语言讲好了中国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关于“爱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为什么爱?”的问题,年轻人已经给予了回答。

梨园阁是许昌市百城提质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位于风景秀丽的清潩河畔,整体为三重檐阁楼式仿汉建筑,古朴庄重,雄浑大气。经提升改造,现已成为开展群众性戏曲活动、展示许昌戏曲发展历史、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如今,在许昌市区文峰游园、春秋广场等地,经常有市民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戏曲不仅融入了许昌人的生活,更让文艺之花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