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文许昌

古法制香 守护“香韵”

核心 提示

←“段公茂老字号”的印章

↑村民还保留着原来制香的工具

进入农历二月,周口市淮阳太昊陵庙会再次热闹起来。在这一个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赶庙会,感受古庙会的热闹场景。太昊陵庙会规模宏大,单日游客量达82.5万人,不仅是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还曾烧出118万的天价头炷香!鲜为人知的是,在历史上,长葛市增福镇段黄庄段公茂手工香曾在太昊陵庙会上一举成名。 那么,段公茂手工香是从何时兴起的?又是怎样在太昊陵庙会上一举成名的?2月28日,记者来到段黄庄进行了探访。

古代十雅,焚香为首

段黄庄位于美丽的清潩河畔,之所以叫段黄庄,因为它是由段庄、黄庄与躲军寨合并而成的村庄。

年过六旬的退休教师段喜照说,古代,焚香被誉为“十大高雅之首”。中国人焚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我们在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时,经常看到蜀国军师诸葛亮设置香案,或焚香助兴,或弹奏古琴的画面。“随风本胜千酿酒,散馥还如一硕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香炉赋》,生动地描绘了焚香给人们带来的享受。

历史上,躲军寨四面环水,寨外还有两道护寨河,四周建有高约7米、宽约5米的寨墙,在东南方向开有一个寨门,寨门上方有一架吊桥供村里人和车辆进出。寨门外正南面建有土地庙和火神庙,土地庙朝向正南,火神庙坐西向东。据村里的老人讲,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为躲军寨的火神庙会,火神庙香火很旺。

“我们这里段姓人制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在长葛的老县志上就有记载。”段喜照说,他们村最早制作手工香的人叫段公茂。

那么,段公茂手工香是如何制作的呢?

“首先,要把各种杂木的锯末和榆树皮末儿和各种药料,比如白芷、毛桃、陈皮、肉桂、枣泥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在一起搅拌均匀。经过深翻数遍后放进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槽内,然后再取少量加有火硝的开水倒进木槽继续搅拌,做成泥状。接着用石碓经过多次锤压,随后用香刀切割成一尺见方的块状。最后,还要经过压香和成型等十多道烦琐的工序,手工香才算制作好,成型的香晾干后,将它们一根根排列整齐,按照标尺用裁刀裁齐,每18根为一批,每10批捆成一捆,用纸包装好后,再将‘段公茂老字号’的大红印章盖上去。”段喜照说。

一次意外,让段公茂手工香一举成名

古时对香的需求比较大,各地制作香的作坊很多。

段公茂手工香虽然质量上乘,但名气不大。而一次意外,竟然让段公茂手工香一举成名。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历史悠久,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全国各地有许多人涌向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因此,全国各地生产的手工香,都会在太昊陵进行销售,这里自然也就成为香的集散地。

“当时,段公茂手工香也在太昊陵进行销售,但一直不温不火。”段喜照说,有一天晚上,太昊陵一家香行意外失火。第二天,香行老板发现有的香都烧成了灰,有的香还没有燃着,而段公茂手工香只烧了一点儿,且香气浓郁。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段公茂手工香的优良品质,香行老板召集了不少人,让段公茂在太昊陵前把他们生产的手工香堆成很大的香塔。香塔点燃后芳香四溢,让众多香客和香行老板连连叫绝,一时间段公茂手工香名扬四方。从此,在太昊陵,段公茂手工香供不应求。

历史上,段公茂手工香主要销往安徽省的界首、亳州,周口的淮阳等地。

传承制香技艺,留住“香韵”

虽然生意好了,但段公茂手工香制作不仅没有偷工减料,而且在制作流程上严格把关,精益求精。“段公茂”的名号打出去后,村里的群众也纷纷加入手工香制作,最红火的时候,段庄就有制香作坊30余家。

段喜照说,每年麦收一过,经营香的外地老板就来到段庄,吃住在群众家里,有时还会帮助干农活,盼着能尽早拿到商品回去销售。由手工香还带动了饭店等行业的兴起,让不大的段庄更像一个集市。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几位热心的老村民收集到多件制香的案板、切刀、香锤、箩筐、石板等手工制香器具。一位居民还精心保存着一枚“段公茂老字号”的印章。“这枚印章是印在香的包装纸上的,相当于品牌。”段喜照说。

据村干部讲,下一步,段黄庄还准备把手工香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制香的流程,在村史馆里进行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段公茂手工香的历史,将传统的手工艺发扬光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