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这群老人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风筝

莲城三月春风暖,忙趁东风放纸鸢

许昌市风筝协会的成员在制作传统风筝龙头蜈蚣

许昌市风筝协会会长朱光炎专心制作传统风筝

□ 记者 毛迎 文/图

核心

提示

阳春三月,微风拂面,百花齐放,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

放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风俗、节日等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昌有一群风筝爱好者,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风筝,在他们的手中,不起眼儿的竹、丝绢等材料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头蜈蚣、沙燕、金鱼等。在有风的天气里,这些精美的风筝扮靓了许昌的天空……

从设计到绘画、制作,传统风筝充满“匠心”

3月8日,在清潩河游园一处开阔的场地上,市风筝协会会长朱光炎和几名老伙计正在制作风筝。“这是龙头蜈蚣风筝,我们现在正在制作的是它的身体,长20多米,由60节组成。”他们穿针引线,专心致志地将一节节“蜈蚣”身体逐一固定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蜈蚣”的形象渐渐显现出来,它的身体由一片片彩绘的“龙鳞”组成,平行排列的一条条竹篾像蜈蚣的一双双足。竹篾顶端粘着鸡毛,微风一吹,犹如蜈蚣在爬行,动感十足。

“把蜈蚣的身体挂在龙头上,就可以放飞了。龙头蜈蚣是典型的传统风筝造型。目前许昌最大的龙头蜈蚣风筝直径是28厘米,今天我们做的这个风筝比较小,直径大约17厘米。”朱光炎说。

提到传统风筝的制作,朱光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传统风筝制作讲究“四艺”。这“四艺”概括为四个字: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很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将几厘米的竹条均匀地劈成若干份,每片都很轻薄,就相当考验技巧了。

朱光炎表示,他们制作传统风筝所用的竹子是产自南方的楠竹,这种竹子强而韧,劈蔑机能良好,是制造传统风筝的好材料。

“现在市场上卖的风筝大多采用的是玻璃钢制成的骨架,把竹子削成竹篾再扎制风筝费时费力,像今天做的这个龙头蜈蚣风筝,从设计到绘画、制作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因为太费功夫,传统风筝很少有人做了。”朱光炎有些遗憾地说。他表示,他和一帮老伙计坚持动手制作风筝,除了热爱之外,也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风筝爱好者参与风筝的制作,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风筝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老鹰、金鱼、飞机、卡通人物……阳春三月,市区春秋广场、清潩河游园、许都公园等地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沐浴着暖阳放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让人眼花缭乱。

“风筝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作为军事侦察的工具应用于战争,小小的风筝蕴含着老祖先的智慧。”朱光炎说。

风筝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历史时空中已经飞舞了2000多年,它又被称为纸鸢、鹞子。追溯风筝的起源,它是古代先民模仿雄鹰在空中飞翔而作,最早具有军事侦察功能。《墨子》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直到盛唐时期,风筝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随后花样越来越多。宋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玩法,放飞风筝时,故意让牵引风筝的丝线缠绕在一起,哪只风筝的丝线先被绞断,风筝的主人便输掉了游戏,时人记载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明清之时,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风筝作为春日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为繁盛,脍炙人口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出自清代诗人高鼎。

实际上,除了娱乐功能,风筝的设计、造型、扎糊、绘画、放飞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反映了民俗生活和民间审美情趣,小小的风筝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82岁的殷全荣自退休后开始自学制作风筝,没有绘画基础的他一笔一画练习,画出的沙燕、金鱼等风筝栩栩如生。2003年,殷全荣制作了110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由156节组成,每节上面画着不同的京剧脸谱,放飞到天空中蔚为壮观!

“许昌市风筝协会目前有60多名成员,年龄比较大的几乎都会扎制风筝。我市风筝爱好者制作的风筝造型多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三国故事里的曹操、关羽等,都被描绘在了风筝上。这些古典名著中的人物通过风筝与大家‘互动’,别有一番趣味。”朱光炎说。

坚持放风筝20多年,他们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制作风筝需要奇思妙想,并通过扎制、绘画等把脑海里的形象变成实物。风筝做好后,哪怕是下雪天也迫不及待地想到室外放飞。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飞翔在天空中,内心特别自豪,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畅快了!”77岁的魏俊峰也是许昌市风筝协会的成员,他经常和朱光炎、殷全荣等人一起制作、放飞风筝,这个爱好他们坚持了20多年。

“以前人们通常会在立春之后开始放风筝,现在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朱光炎说。风大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带上大型风筝到秋湖湿地放飞,风小的时候就带着小型风筝在开阔的广场、游园里放飞。

放风筝也讲究与时俱进,在制作、放飞传统风筝的同时,朱光炎等人也能熟练放飞竞技风筝、软体风筝。竞技风筝也被称为运动风筝,由于经常配合音乐操控风筝在空中进行动作以及摆出各种造型、字形,所以也被称为空中芭蕾。软体风筝又称无骨架风筝,一般为双层结构,风筝整体其实就是用各种面料缝扎而成的造型各异的“气囊”(如章鱼、三叶虫、中国结等造型),辅以多组提线,以风吹入“气囊”形成的气流而升空。

放风筝是一项户外运动,人的腿、臂、腕、手、腰、肘等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坚持放风筝20多年,朱光炎和老伙计们收获了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