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人文许昌

许昌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历经搬迁、改扩建,成为市区重要的“红色精神高地”

“红色地标”传承革命精神

□ 记者 毛迎 文/图

清明节前,社会各界群众自发到许昌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许昌烈士陵园内的义斋亭

核心提示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个缅怀先烈、礼敬先贤、追思先人的时节,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平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高耸的纪念碑记载着烈士的英名,苍翠的松柏诉说着英雄的功绩。

许昌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1986年由北关迁至现址。占地面积63.6亩,主要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烈士英名墙和义斋亭等纪念设施。褒扬自辛亥革命以来2085位烈士,长眠在许昌烈士陵园内的烈士有472位。

清明时节,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许昌烈士陵园,深切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由朱德元帅亲笔题写

3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塔东路的许昌烈士陵园,看到这里松柏环绕、绿荫满园、安静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东侧,分为南、北两馆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恢宏大气,广场西入口处铺着几块红色的刻字地雕,上面详细介绍了许昌烈士陵园的历史和许昌六次解放的过程。

许昌烈士陵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许昌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当时位于八一路以北、文化路以东,即现在的许昌高中北校区附近,面积有20多亩。

1986年9月,许昌烈士陵园迁移到长青街,受条件限制,设施比较简陋。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许昌烈士陵园的设施越来越完善。其中,许昌烈士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修建于1998年,馆名由原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上将亲笔题写。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烈士瞻仰教育区的中央,高29.6米,是省内最高的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由朱德元帅亲笔题写。

2011年,许昌烈士陵园被评定为河南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2016年9月,在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96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中,许昌烈士陵园名列其中。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更新设施,充分发挥许昌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作用,同年,我市投资近亿元,开始对其实施改扩建,并把该工程列为我市的重点项目。

改扩建后的许昌烈士陵园园区面积为63.6亩,陵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烈士英名墙、义斋亭等纪念设施。其中,烈士墓区分为散葬烈士墓区、著名烈士墓区、无名烈士墓区。2016年7月10日,在南苏丹牺牲的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的忠骨就安葬在著名烈士墓区。

珍贵文物见证革命英烈光辉事迹

许昌烈士陵园内珍藏着从辛亥革命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期间2085位烈士的骨灰或遗物。这些烈士,包括被邓小平、李先念誉为“红色理财专家”的郑义斋,曾作为孙中山指定代表参加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宋聘三等许昌籍人士,以及抗日名将吕公良等在许昌牺牲的仁人志士。

宋聘三原名五诏,曾用名品三、品山,1881年出生于禹县(现禹州市)浅井乡浅井村。

1904年,宋聘三考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1907年,他奔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在拜访旅居日本的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

1910年,宋聘三被派回河南参与张钟端领导的武装起义,随后又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宋聘三代表河南出席了大会。1926年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派遣,秘密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工作。

1929年1月11日,国民党禹县党部以开会为名,将宋聘三逮捕,后被押送至河南开封。不久,军阀韩复榘令其部下将宋聘三杀害于开封宋门外大街。

许昌烈士陵园内珍藏着1912年孙中山与宋聘三等人的合影、孙中山亲授宋聘三的“三等文虎勋章”、冯玉祥赠给宋聘三的茶杯等珍贵文物。

在许昌烈士陵园东南部有一座义斋亭,亭中有一通石碑,碑文介绍了被邓小平、李先念誉为“红色理财专家” 的郑义斋烈士的感人事迹。

郑义斋,原名郑少文,1901年出生在我市城区。他家境贫寒,8岁上小学,13岁辍学,当过印刷工人和铁路工人,1923年曾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7年,郑义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往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做地下交通工作。1930年,他在上海以义斋钱庄经理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32年春,郑义斋奉命赴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兼工农银行行长、红四方面军经理处处长。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主要领导人的郑义斋,在鄂豫皖苏区的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郑义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开始西征,他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担任了西路军总供给部部长。1937年3月14日,为保护部队经费,郑义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44年,国民革命军新编29师师长吕公良率领3000多名将士,与8万装备精良的日军殊死搏斗,誓死保卫许昌,最终英勇牺牲。这场战役史称许昌保卫战。

许昌保卫战是豫中会战中一次重要战役。有史学专家评价,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

1986年,吕公良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9月3日,吕公良之子吕行素受邀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2015年10月,吕行素将自己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纪念徽章等9件相关纪念物品转赠我市,如今,这枚徽章就珍存于许昌烈士陵园内。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许昌烈士陵园是全省唯一的开放式陵园,也是全省烈士纪念设施的标杆。每年的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全市社会各界群众和驻许解放军官兵,都要在陵园内举行公祭活动。也有不少群众自发来到许昌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先烈。许昌烈士陵园年接待参观、祭扫群众约30万人次。

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分为南、北两馆,总建筑面积5326平方米。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南馆)作为主展馆,分为上下两层,陈布展面积3860平方米,现有馆藏可移动文物28件、烈士文物史料339余件,图片资料584份,文字资料4.8万多字。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六个篇章,展示许昌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北馆辅助场馆建设“革命遗迹陈展区”“主题展览区”“红色报告厅”“红色阅览室”“烈属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域,所有场馆、设施免费开放。

科技赋能,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创新布展形式。陈展结构由单层平面化转变为多视角立体化,布展方式由文字图片简单罗列转变为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多功能组合。利用雕塑、图片和3D展示、幻影成像、VR虚拟现实体验、场景复原技术、电子书触摸系统、环幕影视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把先烈们在艰苦卓绝岁月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壮烈场面,表现得更加生动感人,增强了参观群众的互动体验。

为了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宣传烈士事迹,传播红色文化,许昌烈士陵园推出了具有720度全景导览、自助语音导览、网上纪念堂、线上红色阅读、线上预约等五大功能的“智慧陵园”系统,全力打造可读、可看、可听的红色数字家园,推动科技信息技术与“褒扬先烈、教育后人、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深度融合,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认知需求,让宣传教育更具时效性、感染力。

许昌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主阵地作用,使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入心扉,让红色故事鲜活可触,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