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刘彦兵 文/图
核心提示
不久前,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一段关于“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少人开始寻找和回忆自己城市那些“小修小补”的记忆。其实,在许昌市区,“小修小补”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
5月8日,记者通过走访,在不同场景里“定位”这些“小修小补”。
一群人的坚守
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日上午,记者在市区西湖北街看到,70岁的董永长正在忙碌,“新村社区便民修配点”的牌子格外醒目,小小的摊位前围满了前来修车、配钥匙的社区群众。
“我1976年相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1978年光荣入党。”董永长边干活儿,边对记者说,退伍后,他到商业系统上班,20世纪90年代前后企业改制,遭遇了下岗。
“当时我就想自己是老党员,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于是就开了一个小小的修理铺。”董永长说,从修理铺开业起,他始终把诚实守信作为经营之本,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我是老兵也是老党员,只要群众有修车、配钥匙的需求,我都会坚持下去。”说话间,记者看到董永长衣服上“为人民服务”的牌子格外耀眼。
而在市区的角落,像董永长这样坚守的人还有很多。市区工农路附近的运粮河社区附近,樊召亮已经在这里干“小修小补”近10年了,他先后增加了修鞋、配钥匙等业务。“为了养家糊口,都是自己琢磨学会的。”樊召亮说,出来摆摊儿,既能多挣一点钱,还可以和老顾客聊聊天儿。
在市区解放路上,配钥匙机、车胎、车锁、各式工具刀……这些都是老杨夫妇的家当。除了配钥匙、修自行车、电动车外,老杨夫妇还提供换锁等服务。
“这一片儿,就属他家便宜,技术过硬,街坊需要这样的服务。”老街坊刘先生说,在附近居住的老人多,能在家门口就解决配钥匙、修车等需求,十分方便。
采访中,不少从事修车、配钥匙、修拉链的手艺人表示,城市虽然不断地变化,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这门“小修小补”的手艺,在他们看来,这既是一门营生,也是一种情怀。
一条路的温情
“小修小补”一直都在
里“小修小补”。 同时,我市城管执法人员还将坚持“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双手触摸城市、用心灵感悟城市”的管理思路,通过增加巡查频次,确保便民修配点规范有序。
说起市区三八路,不少市民并不陌生。
当日上午,记者在这条已经设置了十多年的便民服务点内看到,这里集纳了修鞋、配钥匙、修车、修拉锁等十几家“小修小补”摊位,是市区提供“小修小补”服务最集中的区域。在这里摆摊儿的大多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手艺好、收费低,是周边居民都认可的老“招牌”。
吴师傅是修拉锁的,在他隔壁,是修鞋的赵师傅,他手里正拿着一只鞋,一两分钟就缝上了断掉的系带。换鞋跟儿的、撑鞋面儿的、给皮鞋贴掌的,不足20分钟,赵师傅迎来了三四位老顾客,他收下鞋子就开工,安排他们半小时或者两小时后来拿。
再往里走,是已经70岁的胡师傅。“磨刀、修车、配钥匙……我都行,而且我只收成本价,有很多距离较远的市民都会专程骑车过来,请我帮忙。”胡师傅笑着说,他很感谢城管部门为手艺人提供了一个地方,既能让大家有微薄的收入,又能方便周边的居民。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小修小补”手艺人也在时代的更迭中隐入城市深处,磨刀、修锁、补锅、补衣……他们或出于生计,或出于兴趣爱好,或只是一种习惯,在城市一隅用双手铸就匠心。
“早在十几年前,城管部门就对‘小修小补’回归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魏都区城管局执法大队六中队中队长赵冰告诉记者,三八路便民服务点既解决了从业者的经营难题,也方便了周边群众、保障了市容环境,真正把方便群众落到了实处。
城市需要“大手笔”,也需要“小修补”。
据了解,我市城管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小街小巷、断头路,设置了8个便民修配点,为近百名老师傅提供了免费的经营场地。
下一步,魏都区城管局还将继续把这件“小事”做好,加大对三八路便民服务点的宣传,提升硬件设施,反映城市的温度,让更多市民愿意来这
一件事的回归
还需多方合力按下“快进键”
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能让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增添社会温情。同时,老师傅们的手艺也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不应进入“历史角落”,应传承发展。
“我们非常感谢城管部门,给我们在城市中留了一片地方。”胡师傅说,虽然修补生意是百姓刚需,但是利润微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需要政府尤其是社区的扶持。
记者走访发现,因城市里的“小修小补”经营者多为不熟悉互联网运作的老年群体,很难将自己宣传出去,他们的经营也面临着多家连锁修理品牌的冲击。
另外,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多为“熟人社会”构成的老旧社区,如今也有了许多外来的年轻房客。年轻一代习惯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搜索,遇到修补需求时,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很难找到维修点。
所以,“小修小补”也需要数字化帮扶。
其实,关于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对于市民来说,门口就能解决“小修小补”需求,方便;对于手艺人来说,靠手艺吃饭,能解决生计问题。
“我建议让‘小修小补’进入社区,一方面,给手艺人‘安家’;另一方面,方便大家的生活。”采访中,正在修鞋的李成说。
“小修小补”虽然是“小事”,却是城市生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与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样反映了城市的温度。
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还需多方合力按下“快进键”。